中生代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在我国东部地区造成了广泛的构造岩浆活动,本区正好处于燕山-太行山强烈活动带之中,构造岩浆活动尤为明显,广泛的构造隆起和坳陷,断陷和抬升以及与之相伴的岩浆活动使太古宙基底受到了强烈的改造。
(一)构造特征
本区中生代的构造特征主要表现为宽缓的褶皱和断裂作用,尤以后者为主,广泛发育了纵横交错的断裂系统。根据野外地质调查和遥感图象解译,区内的断裂系统主要有3组(图1-25):①NEE向,走向60°~70°,基本与滹沱河断陷盆地平行,在其南北两侧展布,贯通性强,中生代具扭压性质;②NNW向,在本区发育最强,延伸方向325°~335°,基本与断陷盆地的东西两缘平行,延伸几公里至上百公里,中生代呈张扭性;③NNE向,走向18°~35°,延长数百公里,跨出区外,是区域上最重要的一组,具扭压性质。除此之外,本区还次要地发育有NWW向、近N-S向、近E-W向3组断裂,这些断裂系统相互交叉、复合、利用、截接形成了本区中生代棋盘格子状的构造格局。
图1-25 恒山-五台山区燕山期岩浆岩及断裂系统分布图
1—高级变质区;2—后太古宙盖层;3—花岗岩-绿岩带;4—断裂构造;5—中生代岩浆岩
(二)岩浆岩体的空间分布
区内中生代岩浆活动甚为频繁,尤其在中部和东北部发育最多。岩体的产出一般都受两组以上断裂体系交叉部位的控制,特别是NNW向断裂对岩体的控制最为明显。宏观上岩体呈串珠状沿断裂带线状排列,微观上看,岩体多是椭圆状,长轴多与NNW向断裂一致。因此按NNW向主干断裂近等距的排列特征,可将本区中生代岩浆岩划分为6个条带,自北东往南西依次为:
1.刁泉-太那水带,分布有刁泉、太那水、白北堡等十余个小岩体和爆破角砾岩筒。
2.刘庄-太白维山带,分布有刘庄、太白维山等岩体,太白维山岩体有规模较大的喷出相。
3.老潭沟-冉庄带,分布有老潭沟、冉庄等岩体,该带在区域上规模很大,北部构成了恒山隆起和灵丘-广灵沉积盆地之间的边界。
4.义兴寨带,位于恒山地区,向北西延伸到区外的三条岭、长城沟一带,产有义兴寨孙庄岩体。
5.古花岩-伯强带,位于本区中部,是构造岩浆活动最强烈的带之一,分布有众多的小岩体、岩株和爆破角砾岩筒,主要有古花岩、铁瓦殿、盘道、庄旺、后峪、耿庄、茶铺等岩体。
6.滩上-王家会带,该带岩浆活动较弱,主要产有滩上岩体。
此外,NEE和NNE向构造对岩体的控制也较明显。按北东东向断裂走向排列,可将岩浆岩体划分为铁瓦殿-古花岩-小浪门带;滩上-伯强-冉庄-太白维山带;义兴寨-太那水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