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舰载机用气冷发动机根本原因不全在于液冷发动机抗损性稍逊,而是液冷需要高纯度冷却液,液冷系统不可避免会泄露,虽然不至于引发故障事故,但是每次起飞前总得检查液位,补足冷却液,就要在航母上额外储备高纯度冷却液,伺候液冷发动机就要影响舰载机再次出动的速度,这实在是不必要的麻烦。
液冷发动机需要额外布置一整套冷却管路和散热器使其比气冷发动机结构复杂,对于航母而言,设施势必不如陆地机场,维修保养能力差,而且海上高盐、高湿、高温,机件更容易损坏,比较皮实的气冷发动机自然更受欢迎。
液冷发动机是直列或V形发动机组,需要很多冷却管连接到散热器,散热器也不小,需要保护的面积很大,全上装甲,重量对于战斗机而言影响太大,攻击机还差不多,所以这个抗损性的弱点还是不好客服的,所以气冷发动机风靡一时也是赖于抗损性更好。
不过,抗损性对于战斗机而言,不是第一指标,如果光能抗打击,还有什么用,指着抗损性来救命,这战斗已经输了一半了。再说,如果能有瞄着打散热系统的能力,打座舱不是更有效。这就是抗损性较差的P-51能取代抗损性更强的P-47的一部分原因,再说,对于陆航,冷却液不是问题。
液冷发动机能相对于气冷发动机有如此大的性能优势,一部分还是源于结构上,气冷发动机一般是星形结构,虽然结构紧凑,长度短,但是直径很大,机首只能是钝的,阻力大,况且钝头使座舱前向视野差,必须抬高座舱,又加大阻力。散热效率受散热片分布影响会不均匀,而且气体导热性差,制约单位功率提高。
液冷发动机是直列或V形发动机,长度长,但是直径小,便于将机首修整为锥型,减小阻力。液体具有更好的导热率,而且由于散热器可以脱离发动机布置,形状可以更加合适,散热效率高。活塞发动机燃烧温度越高,单位体积做功越大,只有更好的散热才能有更高的燃烧温度,才能有更高的单位马力。
对于当时的战斗机,追求速度与高度是不变的宗旨,2种发动机的角逐离不开对于速度和高度的追求。
增大马力和减小阻力是增大速度的不二法门,这两项液冷发动机都有优势。
对于高度,高空空气稀薄,活塞发动机的功率会降低太多,无法飞得更高,涡轮增压或机械增压能增加进气量,变相提高进气密度,保持功率,增大战斗机升限。涡轮增压很难应用到气冷发动机,因为其每个气缸都独立进排气,需要给每个气缸安装压缩器或废气涡轮,结构复杂,重量大,得不偿失。
而液冷发动机一字排开,可以用汇流装置统一进排气,一套涡轮增压或机械增压系统就够了,结构简单,效率高。
那也未必,英国人就一直用液冷发动机,德国人的航母如果按期服役,BF109的舰载机型号也用液冷。液冷气冷各有优势,美国的高性能气冷发动机体积并不大,阻力也不大,F8F的2200马力气冷发动机在大功率的同时居然机头上面还有下反角保证舰载机飞行员很好的降落视野,这个液冷发动机也很难做大。液冷发动机由于要为冷却液散热,即便增压器安装在其他位置,发动机迎风口下放也必然有大开口的冷却液散热器,比气冷发动机的体积优势很有限,尤其在高空,这点阻力完全可以忽略不计,而气冷发动机的优点则可以发挥得淋漓尽致,P47的高空无敌性能就是得益于气冷发动机。液冷安全性的问题也没那么严重,气冷发动机中弹一样九死一生,野马用液冷发动机完全是因为英国人只有液冷发动机拿得出手,野马是美国人为英国人研制的,当然也用液冷,无非是美国人自己生产的液冷发动机,美国人自己比较喜欢气冷,P47的高空性能绝对完胜P51。
英国的海喷火就是液冷的,液冷正面流线型好,风阻低,美国舰载机都是星形发动机,只能风冷,但是马力强劲,著名的双黄蜂到2000,至于你说的野马,初始是给英国人做的,而且是高空护航战斗机,但是P47的带弹量和火力,还有装甲都远超野马,所以47的交换比非常高,而且对地效果非常好
这个问题涉及到发动机气缸的排列方式,气冷发动机是其气缸通常是星型排列,这种排列方式结构简单,维修简易,单位重量产生的推力大,缺点就是你说的迎风面积大,不适合在机头安装整流罩,在前面形成了平头,在飞机速度越来越快的情况下这种排列方式逐渐显现出劣势。比方美国前期还有不少星型排列的平头战斗机,例如“大奶瓶”P47,而后期的P51就改用V型排列的液冷发动机了。
但是航母舰载机,当年都是凭借自身动力起飞的,在海上维修也不如陆地方便,这时候推重比大,维修简易的星型排列气冷发动机就占据了绝对优势,所以直到二战后期,美国和日本的舰载机依然都是星型排列的平头机。
二战时的主力战斗机很多都是二战之前研制的,所以技术水平不高。当时液冷发动机要装冷冻液的,那个重量,以当时发动机的功率来看,一般飞机根本撑不住,更别提在航母上起降了。航母上要的是重量轻的战斗机。
野马战斗机是二战中研发成功的,技术水平已经相当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