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赏析

2025-05-01 02:05:06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

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黄鹤楼

唐代: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扩展资料: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这首诗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颔联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

颈联诗意一转,进入景物描写,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全诗虽不协律 ,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 ,信手而就 ,一气呵成;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回答2:

  回答此题,不应只看这两句,但这两句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
  如答: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

  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回答3: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描绘的是江面已是一片暮霭,仿佛笼罩着烟雾一般的景象。“烟”字能表现出一种朦胧、弥漫、飘忽的景象。为许多诗人喜用。崔颢在这里用了一个“烟波”,就把水波渺茫,暮霭沉沉的景象形象自然地表现出来了,在极有深度的视觉形象中蕴含着醇厚的韵味。它与“日暮”一同构成一幅灰暗的背景,烘托出诗人的怀乡之情:

回答4: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
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
诗中“芳草萋萋”之语亦借此而逗出结尾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意思。末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
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
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
三是声调自然、音节浏亮的

回答5:

赏析要凝练俭省,不能长篇大论。要根据“内容,修辞,情感”三方面回答。
赏析: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浩渺更让人感到发愁。”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江上的雾蔼的迷蒙。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古人的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