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能和我们的拿红包是一个道理吧!就是图个吉利开心啥的。最早是这样的:“压岁”原为“压惊”之意,压惊则离不开爆竹。南朝《荆梦岁时记》载:“正月—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当时的爆竹,就是专用竹子燃烧,取其竹节在燃烧时的暴裂之声,是名符其实的爆竹。传说故事中说,太古时有—种叫“年”的怪兽,每隔365天之后,“年”就出来伤害人畜和庄稼,使儿童受惊吓。大人们在用燃烧着的噼啪作响的竹子赶走“年”之后,还用丰美的食物来安慰孩子们,为之“压惊”,这些习俗,世代流传下来。然而,压岁钱是在何时何地出现的呢? 据南宋专写两宋事的《程史》记载,北宋神宗时,枢密副使(副宰相)王韶的幼子南陔在元宵节观灯之时不慎被歹人背走,途中巧遇皇家的车子经过,南陔呼救,得以随车入宫,宋神宗赐予与他“压惊”金犀钱。此事发生在北宋都城东京(开封)的皇宫之内,但很快流传民间。于是人们在过年之时,除了爆竹、食品之外,又多了一项给孩子们“压惊”的“压岁钱”。以后全国仿效,年复一年,压岁钱便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的春节习俗之一。《清嘉录》载:“长幼度岁,长者贻小儿以朱绳缀百钱,谓之压岁钱。”随着时代的发展,压岁钱的意义已由“压惊”转化为节日的美好祝福了。
岁和“祟”同音,因此“压岁钱”又叫“压祟钱”(“祟”是什么意思我就不重复了。)。传说“年”是一个极其凶猛的动物,啥都不怕,就怕“钱”。因此发“压祟钱”就是为了图吉祥、辟邪,并期待来年顺利平安。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不知上网查,ok,yes。
压岁钱的习俗从何而来,为何叫做压岁钱,是年三十给还是初一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