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类化瓜,一般是温度变化大,水肥不足,氮肥用量多了,瓜多等等。 还有的是打药太狠了,或者病虫害影响,叶片早早老化严重,功能差。 生理性问题,只能预防,不能治疗。 建议平衡施肥,重视有机肥料和菌肥的使用。追肥化肥水溶肥结合有机冲施肥如鱼蛋白,腐殖酸,甲壳素,海藻等等,叶面肥也是重视有机叶面肥。 打药注意用量。瓜太多的早早疏去。
化瓜是指雌花形成后,不能继续长成商品瓜,逐渐黄萎、脱落的现象,这样的雌花或幼瓜又称生理凋萎果或流产果。
瓜上出现纵向棱沟
果实内部空心
幼瓜先从顶部开始萎蔫、干缩,瓜上出现纵向的棱沟,果实内部多为空心,化瓜一般发生在幼果长10厘米以前,但个别情况下,比较大的瓜也可能化掉。
较大的瓜也可能化掉
化瓜的原因
在低温弱光等不利条件下,黄瓜瓜纽很多,要使每个瓜纽都长成商品瓜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化瓜是正常的,是植株本身自我调节的结果。只有大量的瓜化掉时才属于生理病害。
导致化瓜的根本原因是供给果实的养分不足,之所以发生养分不足的情况,是因为各器官之间互相争夺养分或环境不良。
低温弱光
苗期或生长前期遇到连续阴天等低温弱光天气,植株会形成大量雌花,但有的温室温度低,光照不足,植株光合作用弱制造的养分少,不能满足每个瓜条生长发育对养分的需求。
温度过低白天低于20℃,夜间低于10℃时,根系吸收能力也会受到影响,导致植株因“饥饿”而化瓜。
高温
温度过高也会造成化瓜,在正常的二氧化碳浓度和空气相对湿度下,当白天温度超过35℃时,植株光合作用制造的养分与呼吸作用消耗的养分基本平衡,使养分得不到积累。
夜温高于18℃时呼吸作用增强,养分消耗过多,又使养分白白浪费,使瓜条得不到养分的补充而化掉。
管理不当
大量施用氮肥,浇水过多,茎叶徒长,消耗大量养分,或缺水缺肥,等等这些因素均会导致化瓜。
气体浓度不适
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为0.03%,基本可以满足光合作用的需要。
但冬季因棚室密封,放风晚,上午光合作用强烈二氧化碳被迅速消耗,浓度迅速降低到0.01%以下,很难满足光合作用的需要,致使有机营养不足容易引起化瓜。
生长失调
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必须协调。茎叶生长旺盛,消耗养分,瓜条发育所需养分不足会导致化瓜。
生殖生长过旺,雌花数目过多,瓜码过密,植株负担过重,养分供应不足,也化瓜。
防治化瓜的方法
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
使用某些植物生长调节剂喷花或浸蘸瓜胎,这是目前防止化瓜的最有效措施。
一般是在黄瓜雌花开花后1~2天浸蘸瓜胎或喷花,苯脲型细胞分裂素的处理浓度是5~10毫克/升,芸薹素内酯的处理浓度是0.01毫克/升,PCPA(对氯苯氧乙酸)的处理浓度是100毫克/升。
过去曾有人提倡用授粉的方法防治化瓜,实际上此法对又于黄瓜来讲是欠妥的,与其他瓜类蔬菜不同,目前温室栽培的黄瓜品种的单性结实能力很强,不需要授粉也能坐住瓜。如果授粉,反而会因为授粉不均形成大肚瓜等畸形瓜。
增强光照
黄瓜虽然耐弱光但喜强光,遇到连续阴雨、低温天气,光合作用和根系吸收能力受到抑制,导致营养不良。
此时,为保证温室内最低光照需要量,只要室外气温不低于-20℃,即使阴天,也应在中午前后短期揭帘,使植株接受散射光。有条件时,可安装农用红外灯补光增温。
施肥
叶面喷肥,用0.3%磷酸二氢钾加0.4%葡萄糖加0.4%尿素。并进行土壤追肥。
温度调控
冬季的化瓜多是由于低温导致的,而预防低温的最好方式是建造高标准温室。
植株调整
针对生长失调引起的化瓜现象,及时采瓜,特别是根瓜应及早采收。及时摘除畸形瓜,疏除过密瓜。抑制徒长。
对于已经不能坐住的瓜要及时摘除,以免感染和传播病害。
萎蔫幼瓜感染灰霉病
化瓜是指雌花形成后不能继续发育成商品瓜,刚坐住的或正在发育中的小瓜条停止生长,由瓜尖逐渐向瓜柄方向褪绿变黄,最后萎缩坏死。化瓜是养分不足,器官之间互相争夺养分造成的,在一定限度内属于正常,是植株本身在不利条件下自我调节的结果,但若坐瓜很少,瓜条大量化掉,就属于生理病害。
黄瓜化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