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死后,贾宝玉怎么了. 最后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结局是如何 林黛玉死后,贾宝玉为林黛玉的所有事。

2025-04-23 05:00:40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第五十七回作者写道,紫鹃在回到潇湘馆后,躺在床上和黛玉说:“我倒是一片真心为姑娘。替你愁了这几年了。”“趁早儿老太太还明白硬朗的时节,作定了大事要紧。”“若娘家有人有势的,还好些;若是姑娘这样的人,有老太太一日还好,若没了老太太,也只是凭人去欺负了。”紫鹃的这一番言论,逗露出很多信息。紫鹃都“愁了这几年了”,“太监”都急了,“皇帝”更急,但急有什么用呢?贾母“淸虚观之行”后,“木石姻缘”和“金玉良缘”形成对峙僵局,贾母不会让步,王夫人等不会罢休,紫鹃所谓“趁早儿老太太还明白硬朗的时节,作定了大事要紧”是不可能的,双方只能“等待”,慢慢地做工作。“若娘家有人有势的,还好些”,这种可能性不存在;“有老太太一日还好”,但这只是暂时的,因为贾母不可能长久地“有”下去;那就只能是“若没了老太太,也只是凭人去欺负了。”些个简单的道理,林黛玉不可能不懂。林黛玉懂得这些道理了,林黛玉泪尽了,林黛玉要让步退却了,林黛玉要魂归警幻仙境了。
  出乎一些人的意料之外,林黛玉和薛宝钗这一对“情场冤家”终于和解了,而且是以黛玉主动认错,承认“往日竟是我错了”而导致和解的。有人认为,这是阴谋家薛宝钗的胜利,幼稚的林黛玉上了当。果真是这样吗?当然不是。林黛玉和薛宝钗二人的“和解”,主要因缘是林黛玉决定“让步退却”了,她要魂归警幻仙境了;次之是薛宝钗的真诚发生了作用。请读读“秋雨夕闷制秋雨词,金兰契画剖金兰语”那一回吧。薛宝钗确实征服了林黛玉,但那不是用的阴谋诡计,而是用她忠诚信奉的封建礼教。从这件事中,黛玉看出宝钗并未拿她的“行为失检”作话柄,到处张扬,大作文章,而是真心地劝,说她,开导她,因而消除了“疑癖”,主动作了和解的姿态,此后,通过“薛姨妈爱语慰痴颦”等章回,进一步描写了她们的“友情”得到了发展,二人的关系亲密到“竟比别人好十倍”的程度,连宝玉都感到奇怪,“暗暗纳罕”。作者写二人“和解”,建立和发展“友情”,还有一个十分明显的动机——这也是作者的艺术构思。作者同时是在排除对薛宝钗这一艺术形像的误解,声明薛宝钗不是酿造“宝黛爱情悲剧”的“帮凶”,她也是“千红一窟”、“万艳同杯”中的“一红”、“一艳”。只有这样,才能缩小打击面,把批判的锋芒直指酿造“宝黛爱情悲剧”的真正元凶——贾元春、贾政、王夫人和薛姨妈。
  贾元春失宠,“虎兕相逢大梦归”后,贾府“忽喇喇似大厦倾”。“势败休云贵,家贫莫论亲”。“木石姻缘”的靠山贾母离开人世,泪尽血干的林黛玉自知“凭人去欺负”的时候到了,于是违心地劝告贾宝玉,一定要在她死后接受薛宝钗。设若没有林黛玉的临终嘱托,贾宝玉是断然不会接受薛宝钗的。松樵的这一观点,只要细品《终身误》曲子,便一定不难理解。“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薛宝钗的性格和婚后的生活使贾宝玉彻底绝望,终于弃家出走,当和尚去了,回到了渺茫的虚无之中。
  《红楼梦》后四十回说贾母、王夫人用王熙凤“掉包计”,使骗术趁贾宝玉在病中令其和薛宝钗结婚,这才真是“更向荒唐演大荒”!贾宝玉和薛宝钗结婚之时,贾母已经离开人世,王熙凤已经“哭向金陵事更哀”、“昏惨惨似灯将尽”了。为了林黛玉的临终嘱托,贾宝玉不得不俯就王夫人们的“金玉良缘”,于是便有了“都道是”、“俺只念”、“空对着”、“终不忘”、“到底意难平”之叹!《红楼梦》前八十回文本贾宝玉多次对林黛玉说过:“你死了我就当和尚去。”贾宝玉是不会食言的。
  在世界历史、中国历史上,因极尽“富贵”而出家的例子多了去了,那个佛教的创史人释迦牟尼就是最现成的典型;因“爱情”、“婚姻”而出家的例子就更多了,苏州的那个“寒山寺”的来历就是最现成的典型。释迦牟尼出家松樵在拙文《“太虚幻境”是浓缩版<红楼梦>》中已经论述过了, 这里不再重复,只简单说一说“寒山寺”的来历。
  相传唐太宗贞观年间有两个年轻人,一名寒山,一名拾得,他们从小就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长大后寒山父母为他与家住青山湾的一位姑娘订了亲。然而,姑娘却早已与拾得互生爱意。一个偶然的机会,寒山终于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心里顿时像打翻了五味瓶,酸、苦、辣、咸、涩,唯独没有一丝甜味。他左右为难,怎么办呢?经过几天几夜痛苦思考,寒山终于想通了,他决定成全拾得的婚事,自己则毅然离开家乡,独自去苏州出家修行了。
  十天半月过去了,拾得没有看见过寒山,感到十分奇怪,因为这是从来没发生过的。一天,他忍不住心头的思念,便信步来到寒山的家中,只见门上插有一封留给他的书信,拆开一看,原来是寒山劝他及早与姑娘结婚成家,并衷心祝福他俩美满幸福。拾得这才恍然大悟,知道了寒山出走的原委,心中很难受。深感对不起寒山,他思前想后,决定离开姑娘,动身前往苏州寻觅寒山,皈依佛门。时值夏天,在前往苏州的途中,拾得看到路旁池塘里盛开着一片红艳艳的美丽绝顶的荷花,便一扫多日来心中的烦闷,顿觉心旷神怡,就顺手采摘了一支带在身边,以图吉利。
  经过千山万水,长途跋涉,拾得终于在苏州城外找到了他日思夜想的好朋友寒山,而手中的那支荷花依然那样鲜艳芬芳,光彩夺目。寒山见拾得到来,心里高兴极了,急忙用双手捧着盛有素斋的篦盒,迎接拾得,俩人会心地相视而笑。现在寒山寺存有一方碑石,上刻“和合二仙”图案,就是这两位好朋友久别重逢时的情景。过去苏州民俗中婚嫁用的人物图画挂轴,以及江南许多地方春节时贴在大门上的门神,内容都是两个人,一个手捧竹篦盒,一个手持荷花,笑容可掬,逗人喜爱的模样。据说也源于这个美好的传说。民间还传说,“和合二仙”为了点化迷惘的世人,才化身寒山、拾得来到人间的,甚至寺名也由于“和合”在此喜相逢并成为住持,而由“妙利普明塔院”更改成“寒山寺”。由于“和合”思想深得人心,加上张继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的广为流传,所以尽管后来在宋朝时,曾将寺名重新改为“普明禅院”,但人们仍习惯地称它为“寒山寺”。从元末至清末,寒山寺曾五次惨遭次劫,但事后总能复建,足见寒山寺在历代人们心中的地位。而且直到现在,寒山寺供奉的佛像仍是寒山、拾得,可见由他俩首倡的“和合”思想已在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说拾得后来还远渡重洋,来到“一衣带水”的东邻日本传道,在日本建立了“拾得寺”。
  两人的问答名句在佛教界和民间广为流传,影响甚广:“寒山问拾得世间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曰: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敬他,不要理他,过十年后,你且看他!”

回答2:

贾宝玉,因其出生时口衔美玉,故得名宝玉,别号怡红公子、绛洞花主、富贵闲人。由神瑛侍者脱胎而成,对绛珠仙草有灌溉之恩,绛珠仙草转世为林黛玉,与贾宝玉有段有缘无分的姻缘,为报灌溉之恩还其一世眼泪。
贾宝玉对个性自由的追求集中表现在爱情婚姻方面。封建的婚姻要听从父母之命,取决于家庭的利益。可是贾宝玉一心追求真挚的思想情谊,毫不顾忌家族的利益。他爱林黛玉,因为林黛玉的身世处境和内心品格突出集中地包蕴了生活环境里所有女孩子一切使他感动、使他亲爱的客观与主观的特征。他和林黛玉的相爱,是以含有深刻社会内容的思想感情为基础的。反之,这种爱情与封建主义的矛盾,又成为他步步克服自身的劣点和弱点,日益发展他进步的思想性格的主要的支持力量和推动力量。这个以叛逆思想为内核的爱情,遭到封建势力的日益严酷的压迫。因曹雪芹为写完,固按高鹗的续写,林黛玉将泪尽而逝,贾宝玉将在她去世之后与薛宝钗结婚。薛宝钗的性格和婚后的生活使他彻底绝望,他终于弃家出走,回到渺茫的虚无之中。

回答3:

《红楼梦》后四十回并非曹雪芹所写,谁也不知道贾宝玉的真正结局,现代学者只能根据前八十回内容推测,主流的说法是与薛宝钗成婚后出走。

回答4:

与薛宝钗结婚后,离家出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