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稷下学宫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024-12-03 13:05:08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稷下学宫创建于齐威王初年,是齐威王变法改革的产物。稷下学宫的鼎盛时期也是齐国的鼎盛时期,随着燕国的几乎灭齐战争,稷下学宫也随之衰败,虽然后来齐襄王试图恢复,但达不到顶峰了,由此可见,稷下学宫灭亡的根本原因应该跟国家的政治,经济,都有很大的关系
稷下学宫实行“不任职而论国事”、“不治而议论”、“无官守,无言责”的方针,学术氛围浓厚,思想自由,各个学派并存。人们称稷下学宫的学者为稷下先生,随其门徒,被誉为稷下学士。
  齐威王即位,为革新政治,选贤任能,广开言路,进一步扩建了稷下学 宫。齐宣王时期,采取了更加开明的政策,“趋士”、“贵士”、“好士”,稷下学宫的规模和成就达到顶峰(滥竽充数这个典故就和齐宣王有关)。齐宣王对稷下学宫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当时,四方游士、各国学者纷至沓来,“邹衍、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儒、道、名、法、墨、阴阳、小说、纵横、兵家、农家等各家学派林立,学者们聚集一堂,围绕着天人之际、古今之变、礼法、王霸、义利等话题,展开辩论,相互吸收,共同发展,稷下学宫达到鼎盛。世称“百家争鸣”。对此,司马光在《稷下赋》中说:“致千里之奇士,总百家之伟说。”
  然而,齐闵王后期,不听谏言,邹衍很快离开齐国去了燕国,随后,齐几乎为燕将乐毅攻灭。齐襄王时期,齐国重建,虽然努力发展稷下学宫,但是稷下学宫仍然没有能够恢复到鼎盛时期的面貌。
  稷下学宫最有名的两个人是孟子和荀子。两人都曾在稷下学宫任职,荀子在齐襄王时期曾三为“祭酒”。
  至齐襄王的儿子齐王建即位,稷下学宫未能得到进一步发展,并随着齐的灭亡而消失。

回答2:

稷下学宫是我国战国时代的文化中心 ,为我国思想学术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对中华民族的思想、性格、心理、作风等等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稷下学士也因此成为我国思想文化的先驱 ,其对中国思想文化做出的贡献确实值得大书特书。但是 ,历史地看问题 ,他们对他们赖以生活和宣传、交流、发展其思想主张的齐国的发展和兴旺 ,所起的作用不仅不足称道 ,甚至对齐国的灭亡也负有一定的责任 ,起码是道义上的责任。主要是因为他们“无官守 ,无言责” ,可以放言高论而不顾实际 ;他们的思想主张大多与当时的社会发展趋势不合 ,甚至背道而驰 ;他们各持己见 ,使得百姓思想混乱 ,统治者无所依从 ,或无法依从。既如此 ,他们的历史作用也就大打折扣了稷下学宫不是齐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你只看到了表象,内在问题是齐国贵族内部的不断内讧。
战国四大公子,首推齐国孟尝君田文。
田文和他父亲靖郭君都是齐国掌权派贵族,这些人和国军之间既是君臣关系,又有相互争权的关系。
什么样的国度,国家再如何强大都经不起内讧。
齐威王时期的稷下学宫远比以后更繁荣,为什么就没有造成齐国的衰落呢?
学宫内无论如何吵,跟政治家的决策不是一回事儿。
威王时代,包括田忌这样的大将,只要威胁政权,都要打击掉。就算再多的人提意见又怎么样?国家高度集权,内部安定团结。权势过大的,国君就打击。
而后来,国君和国相之间权利不明,到底谁说了算,要看谁的拳头更硬...
比如田文和齐闵王之间,齐闵王几次找借口把田文“送走”甚至让田文去秦国都不含糊...
然后齐国又是军事强国,古人说“国虽大好战必亡”经常的战争使得齐国周围没有一个真正的盟友。与三晋、楚、燕,甚至是秦国都经常战争...
一个人再有本事,总是精力有限,不停的打仗...国内虚耗太过。乐毅下齐七十城的时候,实际上是五国联军共同攻击齐国,即便强大,“双拳难敌四手”何况是“十手”。。

回答3:

不说废话,根本原因有两点:
1,田氏齐国灭亡,稷下学宫诸子百家没有了赞助者。而且秦王朝以法家治国,不允许法家之外的诸子百家存在,将稷下学宫关闭。
2, 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结束,中国不仅在政治和形式上大一统,思想上也走向大一统,即使秦朝不关闭稷下学宫,百家争鸣的情形也无法长存,丢失了内涵的稷下学宫也会自动倒闭。几乎同时代的雅典各学派,虽然罗马征服者不像秦朝那样采取极端手段,它们也随着罗马的统一而逐渐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