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和郑和不是一个人。但他们都是中国的历史伟人,郑成功是明末清初福建人,民族英雄,主要功绩是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郑和是明朝初年云南人,明成祖朱棣的司礼太监,是中国最著名的航海家,曾七下西洋,威名远播世界。
一、郑成功
郑成功(1624.08.26-1662.06.23),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大木。 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汉族,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弘光时监生,因蒙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并封忠孝伯,世称“郑赐姓”、“郑国姓”、“国姓爷”,又因蒙永历帝封延平王,称“郑延平”。
1645年(清顺治二年,弘光元年)清军攻入江南,不久郑芝龙降清、田川氏在乱军中自尽;郑成功率领父亲旧部在中国东南沿海抗清,成为南明后期主要军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袭、包围清江宁府(原明朝南京),但终遭清军击退,只能凭借海战优势固守泉州府的海岛厦门、金门。
二、郑和
郑和(1371年 - 1433年),明朝太监 ,云南人,小名三宝,又作三保。一说本姓马,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人。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
朱棣皇帝对郑和的人品、才能、知识有充分的了解。郑和少年时就在朱棣身边长大,跟着朱棣南征北战,是“靖难之役”的有功之臣,并被朱棣皇帝视为心腹。但是,更为重要的是郑和本人所具备的素质和条件适合于担任下西洋总兵正使一职,率领船队下西洋。
不是。
1.郑成功(1624-1662)是明末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
【背景】
当时的大员外海共有11个岛屿,易守难攻,具有较高的军事价值。
殖民者为达到侵略目的无所不用其极。1624年,荷兰武装船队在离开澎湖风柜尾后来到台湾大员。当时,装出可怜样的荷兰人提出只要借用“一张牛皮大的地方”就行了,善良的中国人当然信以为真,以为荷兰人只是为停船上岸,所需地方不大,也就同意了。
殖民者眼中的一张牛皮大的地方有多大呢?无耻的殖民者竟然把一张牛皮分割成很细的皮线,连接起来圈地,这就是“一张牛皮”。它是建立在中国台湾的第一个外国侵略者的据点。
荷兰人在台湾掠夺了大量财富。
【事例】
郑成功对荷兰殖民主义者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公元1661年(顺治十八年)正月,郑成功决定出兵收复台湾。
在高山族人民的大力支持下,郑成功击败了荷兰殖民者派来的援兵,收复台湾。
2.郑和(1371 - 1433)下西洋(明代朱棣),中国明代航海家、外交家。
1405年7月11日开始,中国明朝皇帝朱棣派遣郑和率领船队从太仓出发,出使西太平洋、印度洋沿岸国家,史称郑和下西洋,郑和一生七次下西洋,于1433年返航途中逝世,葬于印度西海岸城市古里。
郑成功和郑和不是一个人。但他们都是中国的历史伟人,郑成功是明末清初福建人,民族英雄,主要功绩是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郑和是明朝初年云南人,明成祖朱棣的司礼太监,是中国最著名的航海家,曾七下西洋,威名远播世界。
不是一个人。
郑和原不姓郑,是太监,历史上燕王朱棣在靖难之役后曾派郑和出海,传说是为宣扬国威和寻找建文帝。航洋航行中用豆芽菜预防坏血病,领先欧洲和世界。别的就没什么了,算的上是一个航海家。
郑成功是海盗郑芝龙的儿子,原在东南沿海从事非法贸易和海盗活动,郑芝龙曾在台湾建立根据地,后台湾被荷兰人占领。后清军入关,郑家曾参加反清复明,在满清鞑子的压力下,1661年郑成功被迫进攻台湾,试图建立自己巩固的根据地,后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拿到台湾。1681年郑成功后人投降清朝。
历史教材上对他们两个评价都很高,但我觉得真的木有什么。
郑成功和郑和不是同一个人。而且他们不是一个朝代的。郑和是东汉人,郑成功是明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