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酮体易运输:长链脂肪酸穿过线粒体内膜需要载体肉毒碱转运,脂肪酸在血中转运需要与白蛋白结合生成脂酸白蛋白,而酮体通过线粒体内膜以及在血中转运并不需要载体。
2、易利用:脂肪酸活化后进入β-氧化,每经4步反应才能生成一分子乙酰CoA,而乙酰乙酸活化后只需一步反应就可以生成两分子乙酰CoA,β-羟丁酸的利用只比乙酰乙酸多一步氧化反应。因此,可以把酮体看作是脂肪酸在肝脏加工生成的半成品。
3、节省葡萄糖供脑和红细胞利用:肝外组织利用酮体会生成大量的乙酰CoA,大量乙酰CoA抑制丙酮酸脱氢酶系活性,限制糖的利用。同时乙酰CoA还能激活丙酮酸羧化酶,促进糖异生。
肝外组织利用酮体氧化供能,就减少了对葡萄糖的需求,以保证脑组织、红细胞对葡萄糖的需要。脑组织不能利用长链脂肪酸,但在饥饿时可利用酮体供能,饥饿5周时酮体供能可多达70%。
4、肌肉组织利用酮体,可以抑制肌肉蛋白质的分解,防止蛋白质过多消耗,其作用机理尚不清楚。
5、酮体生成增多常见于饥饿、妊娠中毒症、糖尿病等情况下。低糖高脂饮食也可使酮体生成增多。当肝内酮体的生成量超过肝外组织的利用能力时,可使血中酮体升高,称酮血症,如果尿中出现酮血症称酮尿症。
扩展资料:
尿酮体的注意事项:
在使用中就注意:
1、由于尿酮体中的丙酮和乙酰乙酸都具有挥发性,乙酰乙酸更易受热分解成丙酮;尿液被细菌污染后,酮体消失,因此尿液必须新鲜,及时送检,以免因酮体的挥发或分解出现假阴性结果或结果偏低;
2、干学法与酮体粉法灵敏度存在差异:酮体粉法对乙酰乙酸与丙酮的敏感性分别为80mg/L和100mg/L。不如试带法敏感,故同一病理标本两面种方法可能出现结果的差异,分析结果时应特别注意;
3、不同病因引起的酮症,酮体的成分不同,即使一病人不同病程也可有差异,例如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早期病命名中,主要酮体成分β羟丁酸,很少或缺乏乙酰乙酸,此时测得结果可导致对总酮体量估计不足。
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症状缓解之后,β-羟丁酸转变为乙酰乙酸,反而使乙酰乙酸含量比初始急性期增高,易对病情估计过重。因此检验人员必须注意病程发展,与临床医生共同分析实验结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尿酮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酮体
在肝脏中,脂肪酸氧化分解的中间产物乙酰乙酸、β-羟基丁酸及丙酮,三者统称为酮体。肝脏具有较强的合成酮体的酶系,但却缺乏利用酮体的酶系。 酮体是脂肪分解的产物,而不是高血糖的产物。
1.肝脏输出酮体为肝外组织提供了能量。
2.肝脏输出酮体对低血糖时保证脑的供能,以维持其正常生理功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酮軆是脂肪酸在肝脏不完全氧化分解时产生的正常中间产物,是肝脏输出能源的一种形式。当机軆缺少葡萄醣时,需要动员脂肪供应能量。由于肌肉组织对脂肪酸的利用能力有限,因此优先利用酮軆以节约葡萄醣来满足脑组织对葡萄醣的需要。大脑不能利用脂肪酸,却能利用酮軆。例如在饥饿时,人的大脑可利用酮軆代替其所需葡萄醣的25%左右。由此可见,与脂肪酸相比,酮軆能更有效地代替葡萄醣。机軆通过肝脏将脂肪酸集中“转化”成酮軆,以利于其他组织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