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中监护和代理的区别

2025-04-29 02:28:21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民法中监护和代理的区别:

一、监护和代理二者的含义不同,

1、监护,是为监督和保护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合法权益而设立保护人的一种民事法律制度。

2、代理,是指代理人在代理权范围内以被代理人名义与第三人实施的,法律效果直接归属于被代理人的民事法律行为及相应的法律制度。

二、监护和代理二者的法律后果不同,

1、监护是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民事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的法律制度,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

2、代理是指代理人以被代理人(又称本人)的名义,在代理权限内与第三人(又称相对人)实施民事行为,其法律后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受的民事法律制度。

三、监护和代理二者的适用对象不同,

1、监护分为对未成年人的监护和对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的监护两种情况。

2、代理则分为具备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委托代理以及为保护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合法权益的法定代理。

四、监护和代理二者法律权限不同,

1、监护人的职责是由法律规定的,而不能由当事人约定。

2、代理人的职责可在法律范围内由当事人约定代理权限。

五、监护和代理二者的要求不同,

监护的要求:

1、被监护人须为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

2、监护人须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3、监护人的职责是由法律规定的,而不能由当事人约定。

代理的要求:

代理包括委托代理、法定代理和指定代理。

1、民事法律行为的委托代理,可以用书面形式,也可以用口头形式。法律规定用书面形式的,应当用书面形式。

2、书面委托代理的授权委托书应当载明代理人的姓名或者名称、代理事项、权限和期间,并由委托人签名或者盖章。

3、委托书授权不明的,被代理人应当向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代理人负连带责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监护

回答2:

二者并不是等同的,民法中监护和代理的区别如下:

1、使用范围不同。

法定监护是由法律直接规定监护人范围和顺序的监护。法定监护人可以由一人或多人担任。在我国法律中,监护人的使用范围要比法定代理人的使用范围广。

2、适用对象不同。

监护分为对未成年人的监护和对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的监护两种情况。

代理则分为具备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委托代理以及为保护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合法权益的法定代理。

3、法律后果不同。

监护是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民事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的法律制度。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

代理是指代理人以被代理人(又称本人)的名义,在代理权限内与第三人(又称相对人)实施民事行为,其法律后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受的民事法律制度。

扩展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监护和代理相关条例

第十二条,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

第十三条, 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

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第十四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

第十五条,公民以他的户籍所在地的居住地为住所,经常居住地与住所不一致的,经常居住地视为住所。

第二节, 代理

第六十四条,代理包括委托代理、法定代理和指定代理。

委托代理按照被代理人的委托行使代理权,法定代理人依照法律的规定行使代理权,指定代理人按照人民法院或者指定单位的指定行使代理权。

第六十五条,民事法律行为的委托代理,可以用书面形式,也可以用口头形式。法律规定用书面形式的,应当用书面形式。

书面委托代理的授权委托书应当载明代理人的姓名或者名称、代理事项、权限和期间,并由委托人签名或者盖章。

委托书授权不明的,被代理人应当向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代理人负连带责任。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监护和代理的区别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回答3:

1、法律后果不同

监护是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民事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的法律制度,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

代理是指代理人以被代理人(又称本人)的名义,在代理权限内与第三人(又称相对人)实施民事行为,其法律后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受的民事法律制度。

2、适用对象不同

监护分为对未成年人的监护和对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的监护两种情况。

代理则分为具备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委托代理以及为保护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合法权益的法定代理。

3、法律权限不同

监护人的职责是由法律规定的,而不能由当事人约定。

代理人的职责可在法律范围内由当事人约定代理权限。

4、法律关系终止条件不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

第三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监护关系终止:

(一)被监护人取得或者恢复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二)监护人丧失监护能力;

(三)被监护人或者监护人死亡;

(四)人民法院认定监护关系终止的其他情形。

监护关系终止后,被监护人仍然需要监护的,应当依法另行确定监护人。

第一百七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委托代理终止:

(一)代理期间届满或者代理事务完成;

(二)被代理人取消委托或者代理人辞去委托;

(三)代理人丧失民事行为能力;

(四)代理人或者被代理人死亡;

(五)作为代理人或者被代理人的法人、非法人组织终止。

第一百七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法定代理终止:

(一)被代理人取得或者恢复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二)代理人丧失民事行为能力;

(三)代理人或者被代理人死亡;

(四)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回答4:

二者并不是等同的。

1、通常认为,监护就是指民法上所规定的对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进行监督、保护的一项制度。监护从其本质上讲就是对缺乏行为能力人的监督和照顾制度。监护设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护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合法权益,从而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2、代理是指以他人的名义,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对被代理人直接发生法律效力的法律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第十六条 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

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由下列人员中有监护能力的人担任监护人:

(一)祖父母、外祖父母;

(二)兄、姐;

(三)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经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的。

对担任监护人有争议的,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在近亲属中指定。对指定不服提起诉讼的,由人民法院裁决。

没有第一款、第二款规定的监护人的,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

第六十三条 公民、法人可以通过代理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民事法律行为。被代理人对代理人的代理行为,承担民事责任。

依照法律规定或者按照双方当事人约定,应当由本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不得代

扩展资料

代理的概念和特征

1、概念

代理,是指代理人在代理权范围内以被代理人名义与第三人实施的,法律效果直接归属于被代理人的民事法律行为及相应的法律制度。

代他人为法律行为的人,称为代理人;由他人代替自己行为并承受法律效果的人,称为被代理人。

2、特征

(1)代理行为是民事法律行为

A.代理人从事的行为主要包括三类:

a、民事法律行为;

b、民事诉讼的行为;

c、某些财政、行政行为,如代理专利申请、商标注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回答5:

简单来说∨

  1. 通常认为,监护就是指民法上所规定的对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进行监督、保护的一项制度。->监护从其本质上讲就是对缺乏行为能力人的监督和照顾制度。-> 监护设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护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合法权益,从而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2. 代理是指以   他人的名义 ,  在授权范围内进行  对被代理人直接发生法律效力    的法律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