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怎么巧用名言名句 运用名言名句的方法

2024-12-04 19:20:30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名言警句是人们智慧的结晶,是我国文化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历经岁月
的检验而熠熠生辉。陆机在《文赋》中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名言警句就像一颗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勾人眼球,引人遐思。

写作中恰到好处地引用一些名言警句,能为作文增色添彩,锦上添花;在
写作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下面以近几年的高考优秀作文为例,
介绍一下名言警句
在写作中的妙用。

巧作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引用名句作标题,言简意赅,意蕴丰富。
2015
年高考中的
不少高分作文,
巧用名句作为文章的标题,
收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如江西一考
生的
《道是无情却有情》

浙江一考生的
《繁华落尽见真淳》

山东一考生的
《剪
不断理还乱》,天津一考生的《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分别引用刘禹锡、元好
问、李煜、三毛的名句,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读者过目难忘。

用作题记

题记是写在作文标题之后、
正文前面的一段简短的文字,
或交代写作缘由,
或渲
染气氛,或点明文旨。好的题记能吸引读者,引导读者思考。例如高分作文《独
上高楼》的题记: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那时花开》
的题记:

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炼,
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
只有流血的手指,
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

《我的美丽乡愁》
的题记: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
《赵二柱的故事》的题记:

了却父母心头事,赢
得邻里一片情。

考生们引用名句作题记,气势非凡,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用作开头

万事开头难,
作文也是一样,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引用名句作为文章的开头,
先声夺人,美不胜收。例如
2015
年湖北一考生的高分作文《台前幕后,共筑人
生》的开头:

朱光潜曾写下:

世界上无所谓幸福,也无所谓不幸,只有一种
境况与另一种境况相比较。

瞩目的喷泉生活在人生的台前,光彩四溢,尽享阳
光;地下的泉水流在人生的幕后,默默无闻,却能与泥土相拥,我想这两种生活
都是有滋有味的,台前幕后,相辅相成,方能共筑多彩的人生!
”2015
年上海
一考生的高分作文《软硬兼备和谐我》的开头:
“„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
上青天

是和谐的自然景观图,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是和谐的生
态景观图,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是和谐的生活景观图
……
万事万物得以正
常运行都赖以和谐的氛围,我们每一个人当然也不例外
——
只有造就一个和谐的
自我,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好,才能看见风景深处的风景。


位作者借助名人名言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自然贴切,新颖别致。

镶嵌文中

在文章的正文中恰当引用名言警句,
或作论据,
或用来抒情,
能增强文章的说服
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例如
2015
年北京一考生的高分作文《深入灵魂的热
爱》的片段:

竹子长得太美了,多少丹青画师、文人墨客为之倾倒。

竹外桃
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独坐幽篁里,弹
琴复长啸

,这是多么唯美的画面!辛弃疾的

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


,郑板桥的

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

,苏东坡的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



这是多么倾心的热恋!
我愿意像古人一样,
与竹子交朋友,
和竹子做知己。

广东一考生的高分作文《享自然,品人生》的片段:

流沙一指,兰花清幽,纵

使昔日的美景悠然长去,却仍是沧海明月,天长地久。唯愿找到李太白

举杯邀
明月,对影成三人

的洒脱,唯愿寻得海子

面春大海,春暖花开

的希冀,唯愿
觅得林徽因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的美好。

作者在文章中
大量引用名句,使文章文采斐然,富有感染力。

用作结尾


编筐编篓,重在收口。

文章的结尾如同开头一样重要。结尾引用名言警句收束全文,余
音绕梁,意味深长。例如
2015
年山东一考生的高分作文《认清本质,走出繁多纷扰》的结
尾:

毕淑敏说过:

优等的心,不必华丽,但必须坚固。

你的心要坚固到能认清本质,坚
守本质。虽身处繁多纷扰,但心泰然自若。

上海一考生的高分作文《不要傲气要骨气》的
结尾:

相反,
只有那些有骨气的人,
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名垂青史的、
受人敬佩之人。



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的李白,

不为五斗米折腰

的陶渊明,

砍头不要紧,
只要主义真

的夏
明翰
……
他们都像文天祥一样,用自己的骨气书写出一曲曲的人间正气歌。做人就应该像他
们那样,调得身体

软硬

度,不要傲气要骨气。

作者引用名言作为结尾,干脆利落,发人
深思。

在作文中引用名言警句,一定要遵循准确、贴切、自然的原则,要根据写作
的需要灵活、
恰当地加以选择和运用,
切忌为引用而引用,
否则就有画蛇添足之
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