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来,中国人遵从什么的先贤教诲?

2025-04-05 07:29:12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每当读起曾子的这句话,总能从儿时的记忆里浮起那刻写在百姓祠堂门头匾额上的四个大字——“慎终追远”。小时候每当走过那里,心中总不免升起一股莫名的恐惧,但后来突然看到这些祠堂被一群穿军装、戴红袖套的人全部推倒,好生佩服这些人胆子真大。后来读《论语》,突然读到这句话,感到好为神奇,就迫不及待地问大人这句话什么意思,可大人们的解释总让我感觉模糊难懂,不得其意。直到长大后重读《论语》,再读到此句,便开始遍翻诸家注解,试图穷其义理。经一番折腾,似觉有些感悟。
何为慎终?敬慎地办理亡亲的丧事;何为追远?虔诚地追祭远逝的祖先。为何做到慎终追远,民众的德行就会归于淳厚呢?儒家认为:以哀戚之心为亡亲谨慎地举行葬礼,是奉行孝道的最后表现,这样做能使生者在表达对死者的尊敬和哀思之时,心中会随之而产生珍惜自己的生命并且努力修德行善的信念(儒家认为子女的身体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对已故久远的祖先定期举行祭祀,是传承家风的最佳方式,这样做能提醒后人饮水思源,心存感恩,然后为人处世则比较宽厚仁慈。曾子此言,是鉴于春秋之时“礼教衰微、民多薄于其亲”的现状而提出,目的是讽劝那些处在上位的王公大夫们若能做到慎终追远,则民众就会因此受到感化而纷纷效仿,这样社会风气也就归于淳厚朴实了。
如此看来,“慎终追远”表面上是指葬祭之事,实际上在其背后蕴藏着巨大的教育功能,一旦这种观念为全社会所接受并代代相传,便能发挥如同宗教般的作用。事实上,几千年来,国人一直是按照儒家的教诲,谨遵执行的,正如北大的李零先生所说:“古人不但尊老,还敬死人,不但敬刚死的人,还敬死了很久、离自己很远的人,此爱绵绵无绝期,今人是比不了的(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而这种淳朴之风的形成,应当要归功于儒家的教化。其实,儒家是不提倡宗教信仰的,也不宣扬西方宗教意义上的灵魂,但极重视葬祭之礼。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在今人看来就是倡导封建迷信,匡亚明先生则认为这是孔子确立的“不迷信鬼神而又主张祭祀鬼神和敬畏‘天命’的不彻底的近乎二元论的‘天道’观,但这在当时还是有进步意义的(匡亚明《孔子评传》)。”匡亚明先生用政治的眼光对孔子做出了这样的评价,似乎还不够深入,窃以为,儒家主张的“慎终追远”,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它不仅让两千多年来的中国民众以此寄托了哀思、感悟了生命、秉承了传统;同时又让每一位即将离开人世的人在临死的那一刻得到莫大的安慰,让他相信在他死后,他的子子孙孙都将会记住他、思念他、热爱他,直到永远。这样的信念代代相传,让中国人在面临死亡时心中感到安详和宁静。中国的民众没有信仰宗教的需求,也许从这里能找到答案。在晚清大儒辜鸿铭先生看来,人之所以有宗教信仰的需求,主要是想通过它,摆脱因神秘的自然力量和人类自身的情欲对人的侵害而产生的内心的恐惧和忧伤,进而获得精神上的安全感和永恒感。儒家思想虽不是西方意义上的宗教,但恰恰具有替代宗教的功能,中国人通过尊奉它同样能获得精神上的安全感和永恒感,也就不感到需要宗教的抚慰了。对这一点,辜鸿铭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国人的精神》里有非常深刻的阐述。不过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当下的中国人,一方面正在逐渐远离自己的传统,另一方面又缺乏像西方那样的宗教信仰,那么我们拿什么来约束那不断膨胀的欲望?又拿什么来慰藉那狂躁不安的心灵?

回答2:

一、自见者不明——老子《道德经》

释义:眼光只局限在自己,只能看到自己的人,定不是什么贤明之人。

解读:人与人之间为什么会产生矛盾冲突,最重要一点就是不懂得互相体谅对方,只会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这种人如果不尝试改变自己,不懂得体谅别人,一辈子终将碌碌无为。

有这样一个故事,大街上,一名老年人骑着辆三轮车,突然,一个不小心蹭了一辆停在路边的奔驰汽车。奔驰司机看到后沉默良久,心想这老人都这么大年纪了,生活也挺不容易,为了让他长点记性,于是奔驰司机对

他说:“你赔我三十元钱这是咱就了了。”

谁知,这老年人瞪着双眼说道:“年轻人,我还没傻,30元钱我能买满满一桶的油漆,够把你这车子喷个遍了,你这不敲诈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懂得理解对方的人,即使你再怎么为对方考虑,他也只会感觉你是在占他便宜,这种人既没有眼光也缺乏格局。

二、自是者不彰——老子《道德经》

释义:自以为是的那种人,判断不清是非。

解读:做人不能太过于自我,追求名利未必能够损害道心,但自以为是的偏私和邪妄,定能残害一个人的心灵。自以为是之人会把自己看得很重,并且对什么事情都会存在疑惑,不相信别人。这种人往往会高估自己的能力,失去自知之明,造成自我膨胀。最终就会分不清是非对错,自己把自己堵死。

三、自伐者无功——老子《道德经》

释义:只知道夸耀自己,自恋之人,一辈子也创造不出什么功绩。

解读:这种人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把自己抬得高高的,贬低别人,总感觉别人一无是处,自己才是最棒的。但当看到别人取得了一定成绩的时候,却会产生羡慕嫉妒恨,尽一切手段去打击甚至是毁灭对方。

真正有出息的人深知过于夸耀自己,好大喜功的话定会招来别人的嫉妒,产生祸患,这不但会不利于成功,甚至能招来杀身之祸。《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深知这个道理,比如书中青梅煮酒论英雄这一回,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四、自矜者不长——老子《道德经》

释义:自高自大自满的人,定活不长久。

解读:自高自大的人,不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他都不能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这种人会导致自己陷入盲目中,还会让别人感到很压抑厌烦,并失去别人对他的信任,最终走向灭亡。

回答3:

中国几千年来都遵循先贤的教诲,特别是那些思想教育家。比如我们说的老子庄子的他们有非常传接后代的名言名句。
那些思想家都有个人的理解,比如老子的无为而治。
中国那些古人思想家教育家太多名言了,每个人有不同的理解,我们遵从的一般都是无为而治。
身处不同的地位,中国人都遵从不同的思想教育,老百姓遵从的就是平平淡淡过一生。无病无灾无战争。
那些上位者肯定遵从的是唯我独尊。宁我负天下人,不要天下人负我。

回答4:

订阅
古人求功名,今人重教育,几千年过去,教育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从古至今,人们都在不断追求功名与富贵,那么富贵功名为的是什么?对于古代的价值观来说,不外乎寻求一个服务众生的机会。可是今天,本质上与过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今人来说,若要寻找一个为社会、为众生服务的机会,那大可不必执着于功名富贵,渠道很多,几乎每一个行业都有可为一切众生兴建大利的机会。

但是,生在现代社会,寒窗苦读十几载,求得了功名与富贵之后,却常常肆无忌惮,纵情享受,古人崇尚的天地鬼神统统归于迷信一类。都说信则有不信则无,不去相信天地鬼神,不去相信因果报应,那么享乐起来的确可以更加没有束缚。可是殊不知,不知不觉中却造作了许多罪业。损人利己缺德,现代人懂不懂?懂!不过是不愿意去相信罢了。

金融业,操控在大企业家巨头手中,股票、汇率想涨就涨,想跌就跌,只为自己利益最大化。金融风暴,许多国家甚至破产。这个国家的老百姓呢?固然有侥幸得来的财富,可是老老实实赚的血汗钱血本无归的也很多。一场金融风暴,奋斗了一辈子的成果被拿走了。自杀、跳楼,造作的是命业。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个世界变得很奇怪。有老年人因厌世而自杀,有年轻人不得意也自杀,甚至连中小学生因为考试成绩不如别人都会自杀。现代人病了,病在迷失了自己。迷失了自性,迷失了良心,失掉了理智。

那么如何才能挽救?教育!或许有人会说,教育一直都在啊,而且现代教育越来越发达,学校越来越漂亮,学的知识越来越多,远程网络不出门足知天下事。这不过是表面而已,实质呢?没有教育。

什么是教育?中国古代大德对“教”这样定义:先觉觉后觉,叫做教;先知觉后知,叫做教;先知先觉即为圣人。圣人先知先觉来教导我们,我们也就觉悟了,我们是后知后觉。可是没有人来教导我们,只会不知不觉,也就迷失了自己。

教什么呢?圣贤人教我们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人生是自己,宇宙是我们生活的环境。可是现代人对自己太迷了,看不清自己,不认识自己。对所处的生活环境同样迷而不觉,不认识,所以才会胡作妄为,肆无忌惮破坏自然生态而不自知。

今天有许多愤青,但凡听到儒学佛学道家学说即张口就喷,是啊,两千多年前的人,两千多年前的学说,如何叫人相信和接受?其实,他想错了,自视甚高。孔老夫子说,他的一生没有创造,不过是“述而不作”,那是古圣先贤的教诲,不是自己的。释迦牟尼说,他讲经法四十九年,不是自己的,是古佛说的。那么,古圣先贤是谁?古佛是谁?是自己的心性,自己的真心。

一切众生的真心本性里面,原本具足跟一切诸佛圣贤一样的智慧、一样的能力、一样的爱好和一样的福报,只是现在人病了,病在有妄想、有分别、有执着,以致迷失了真心自性,迷失了自我。

回答5:

为什么要学习圣贤经典?

在现今海量信息的社会中,无论是少年,还是老年,每个人都想获得幸福美满的人生。如何才能寻到智慧的指引哪?这就需要学习中国优秀的传统经典。因为这些承传百年、甚至千年的圣贤经典,是无数先人在生活中实践,并验证其真实性后,而流传给后代子孙的人生成长宝藏。所以,学习圣贤经典,并从中确定人生的价值观,确定人生的大方向时,我们的人生就会少走很多弯路。........

更多精彩内容请听李老师讲解的音频节目哦!

《中国人的家训——弟子规》简介

主讲嘉宾简介

李毅多:资深律师,吴氏太极拳传人,国学教育专家。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学院、京都大学,从事法律的研究、教学、工作实践三十余年。李老师早年拜杨家仓先生为师,习练太极拳三十余年,为吴图南吴氏太极拳传人。

李毅多先生以丰富的人生阅历感悟经典,以博大的太极智慧体察人心,以平实的现代语言诠释先贤教诲,以平和的谦卑之风诚意正心,以睿智的人生领悟解读经典,并以其深厚的个人修为赢得了广大听众朋友的认可与喜爱。

《中华文化大讲堂》项目简介

《中华文化大讲堂》 节目是全国首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类广播节目。节目依据国学经典,主讲嘉宾结合自身人生感悟及当前社会生活现状,以主持人与嘉宾对谈的方式展开话题,宣介中华美德,阐发先贤智慧,探索传统文化落实于普通百姓日用生活的方法与路径,深受听众欢迎。本节目从2009年11月开始录制,至今已录制完成26个系列共约1630集节目(每集节目25分钟)。节目自2010年3月起开播,至今已在全国30个省(区、市、县)140多家广播电台及美国波士顿第一中文广播播出,覆盖人口近七亿。

节目自开播以来,得到了广播电台与听众的高度认同,好评如潮。听众包括老年人、家庭主妇、企业家、公务员、大学生、服刑人员、残疾朋友等;在村镇广播站、大学广播站、监狱广播站播出也得到了听众的广泛认可和欢迎。2014年年底,本节目获得北京市海淀区区委宣传部嘉奖;2015年,获得亚洲广播电影电视协会颁发的“最具影响力栏目”以及“2015年度两岸四地创新新媒体”奖项;2016年,获得“2016年度 ’影响中国传媒’ 影响力栏目”;2015年,中宣部直属网站中国文明网添加链接,推荐播出。

《中华文化大讲堂》是一档劝人为善的道德类国学广播节目,我们由衷地期待更多的朋友与我们同心协力,通过广播、网络及各类传播媒介,让中华文化大讲堂的声音,遍及神州,利益更多社会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