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残民以逞,不如曳尾于泥涂,什么意思

2025-02-24 00:53:17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意思是表达了 与其残害人民来满足自己意愿,不如拖着尾巴爬行于泥中。

出自:战国时期庄周《庄子·秋水》的《庄子钓于濮水》

原文: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译文:

庄子在濮水钓鱼,楚王派两位大夫前往表达心意,(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希望能用全境(的政务)来劳烦您。”

庄子拿着鱼竿不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的时候已经有三千岁了,国王用锦缎将它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呢?”

两位大夫说:“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

庄子说:“你们回去吧!我宁愿(像龟一样)在烂泥里拖着尾巴(活着)。”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本书是庄子在宋国做漆园吏的时候写的。

《庄子》约成书于先秦时期。《汉书·艺文志》著录五十二篇,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庄子》除内八篇外都是后人所作。全书以“寓言”、“重言”、“卮言”为主要表现形式,继承老子学说又发展了新说。

他蔑视礼法权贵而倡言逍遥自由,内篇的《齐物论》、《逍遥游》和《大宗师》集中反映了此种批判哲学思想。行文汪洋恣肆,瑰丽诡谲,意出尘外。庄子全书以超越精神、博物审美、批判思维为其特色。

成玄英云:庄子“内篇明于理本,外篇语其事迹,杂篇明于理事。内篇虽明理本,不无事迹;外篇虽明事迹,甚有妙理。”故王叔岷先生认为,研习庄子当“破除内外杂篇观念。”

庄子的生活年代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前369年—前286年。庄子逝世的时候,宋国已经覆亡。《庄子》中有“旧国旧都,望之畅然”,显然宋亡以后才称呼“旧国旧都”。有《庄子传》。

回答2:

与其残害人民来满足自己意愿,不如拖着尾巴爬行于泥中。
曳尾泥涂,意思是在污浊的环境中苟且偷生。
这句话改编自《庄子》,原文如下: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意思是希望先生到楚国从政)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于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你们走吧,我宁愿曳尾泥涂)
庄子表达的是对名利的淡漠,对官场的不满和不屑,对自我精神的坚守。 体现了其游于物外的哲学思想。

回答3:

典出《庄子》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意思是希望先生到楚国从政)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于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意为、
与其残害人民来满足自己意愿,不如拖着尾巴爬行于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