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亲缘选择理论,灵长类亲选择是怎么体现的?

2025-04-30 18:38:58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汉密尔顿在1964年提出了亲缘选择理论,又称汉密尔顿法则。其主要内容是:亲缘关系越近,动物彼此合作倾向和利他行为也就越强烈;亲缘越远,则表现越弱。道金斯在他的著作《自私的基因》指出,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不是物种,也不是种群或者群体,而是作为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即基因。是基因的自私性在导致了生存竞争的同时,也导致了动物的利他行为。因为群体或者种群都随时处在动态的变化中,只有基因是稳定的,并通过“复制”或“拷贝”的形式永恒的存在。动物的基本目的就是使和它自身相同的基因得到壮大。
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作为一种通用的自适应随机搜索算法,存在着早熟收敛和收敛速度慢这2个难题。近年来,很多学者分别对此作了不同的尝试:GA中最重要的2个因素就是“种群多样性”和“选择压力”。过大的选择压力虽然可以加快算法的收敛速度,却会使种群中适应值较低的个体迅速“死亡”,种群的多样性遭到破坏,使得算法搜索空间减小,进而导致算法错误地收敛到局部最优值。降低选择压力虽然可以增大算法搜索到全局最优值的概率,但却会降低搜索效率,使算法的收敛速度变慢。因此,为了使算法具有良好的性能,必须在提高选择压力和保持种群多样性之间达到某种平衡。目前,采用修改的选择算子和对适值函数进行尺度变换的方法常被用于调节选择压力、避免早熟收敛现象的发生,在遗传算法中引入Entropy-Boltzmann选择算子。以上研究在子代个体的选择仅孤立地考虑个体当前的状态或量值,而没有考虑该个体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属于静态改进方法。亲缘选择理论对子代个体的选择以个体本身的状态为依据,同时又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是一种动态改进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