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可悲的儒家文化的发展和不断曲解导致的。其实仔细看下,在大一统时期的初期阶段其扩张性是非常明显的(隋唐、明代初期的扩张非常厉害)。如果以唐朝版图来说,比现在可能还要大。当然很大程度上这是因为开国的君主一般都很有侵略性。但伴随战争的持续对于国家财力的消耗和对外扩张,对内的统一化进程相对更为重要。选择儒家文化来弱化国民的侵略性意识是很显而易见的。这点从国家内文人数量的增长就很明白。当国民在无止尽的愚民政策下,怎么可能出现侵略性?老实说,仁义这种高级别的道德修养,在大家都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情况下多半都是狗屁。
2、汉人更加容易出现内斗。这点实在难以解释。相比起日本万世一系的天皇体制,中国人从春秋战国开始就出现犯上作乱的行为。所以中国很快就失去了所谓封建制度,而是以中央集权制度进行管理(封建制度,其实是天子将自身权力摊派在各个诸侯身上的事情。诸侯其实相当于一个国王,体制上听命于天子但自身独揽自己国内一切权利;而中国的皇帝一直处在中央集权下,几乎完全收归对外的权力(税收、军权等等)。即便为了行事而下放权利也有相对的制约手段)。这个制度需要有极强才能的人才能有效领导,否则因为权利过度集中后很多事情处理起来会很困难。而且伴随皇帝能力的高低,其内耗也会不断加重。这个制度下中国人非常热衷于内斗。所以中国人都很精明但又愚蠢,顶层的人都工于心计;下层的人都庸庸碌碌。每个人都为了自身打拼却很少顾及到国家利益(政治内斗很容易发生这种事)。其中这点可以从当年俾斯麦和李鸿章的谈话中得出(李鸿章在和俾斯麦谈论起镇压太平天国的事情的时候,俾斯麦就一句话:我不屑于和打内战的人谈话)
3、劣根性。你可以看看《丑陋的中国人》。很怪异,就像阿Q那样,中国人对于他人的事情都很麻木。
其实中国一直都在物竞天择,只是这个事情一直在个人层面完成,没有达到国家层面。而当整个国家处在既得利益者手中时,伴随不断加重的内耗情况,保住手头的利益或者侵占对手的利益也会比争取国家利益更容易实现(就像三国,明明魏国最强但蜀吴到头来却打得最凶)。
当然不否认孔子的理论知识,这种近乎于基督徒那样喜欢被动挨打但自己还很强大的怪异想法或许很高贵(好吧,基督徒觉得自己是来赎罪的。但孔子这种把自己封到道德制高点的做法多少像个疯子),不过不要忘记,是一群野人灭掉了罗马。
首先是我们自古以来的天下观问题。自古以来我们一直以中原地区为中心,控制了中原地区就控制了周边地区,而由于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有限,就认为是掌握了天下。
第二是现实的考虑。获得土地最终目的是获得利益,如果土地不能够带来利益,甚至还成为负担时,谁还会去要那里的土地呢。所以历史上一些统治者都放弃了一些边远的地区,或者放弃了获得这些地区土地的机会。
由于古代科技水平和物质能力的限制,政权的控制力是有限的,太远的地方鞭长莫及,所以古代的统治者采取的是分层管理的办法,在能够直接掌控的地区设立直管行政区直接管理,外围设立屏藩国作为守护中心地区的屏障,并进行间接管理。
屏藩国不是现代意义的主权国家,其还是隶属中央的,只是同朝廷的关系没有那么紧密,有点类似现在的地区自治。屏藩国的朝贡也不是献点礼品那么简单,朝贡的同时是要报告其辖区情况的。屏藩国必须听从朝廷的号令,如果违抗就是反叛。
中原地区的政治势力都是着力于维护自己的统治,周边的政治势力在力量不及时只能服从中原地区的政治势力,力量强大时就开始觊觎中原地区的领导权。这样,我们看到的历史就是对中原地区的争夺,即所谓逐鹿中原,而见不到向外的扩张。
从历史和现实来看,要某个地区获得利益,不一定非要占领那个地区,或者将其纳入自己的版图,通过其他很多方式都可以得到。美国就是现实中一个很好的例子,美国在其本土以外很多地区都有其利益,但它并没有直接占领这些地区,更没有将这些地区纳入自己的版图。
多看看《国防论》吧,防御主义本身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秉性,因此只有在保家卫国时才更能唤起中华民族的觉醒。
有句话叫做,鞭长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