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军事论文2000字

2024-12-02 16:59:38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中国周边形式---军事理论论文
世纪初,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继续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存在与发展使周边安全环境呈现出总体稳定与局部动荡并存的局面。与此同时,周边安全环境在地缘方向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表现为“陆稳海动、陆缓海紧”和“北稳、南和、东紧、西动”的不同态势。在外部因素中,美国则成为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最主要因素。
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是指中国在其国土周围面临的安全条件和所处的安全状况,也即中国周边地区的安全形势以及中国与周边国家在安全领域的利害关系。周边安全环境是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之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中国国家安全与发展的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外部因素。进入21世纪后,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继续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有利于和平稳定的因素进一步增强,不利于和平稳定的因素仍然存在并时有激化,呈现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明显特征,维护和平稳定的周边安全环境依然任重而道远。

1. 周边安全环境总体稳定与局部动荡并存

首先,亚太地区安全格局在发展中保持相对稳定。美、日、中、俄、东盟和印度是决定亚太地区安全格局的六大力量。它们在亚太安全事务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形成既相互合作又相互制约的复合型战略关系,构成了“一超多强”、合作制衡的亚太安全总体格局。
其次,中国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全面推进。近年来,中国同周边国家建立了各种不同类型的伙伴关系,确立了在新世纪发展相互关系的基本框架。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进一步巩固了周边睦邻关系
再次,促进地区稳定的多边安全机制不断发展。东盟地区论坛是东亚地区最重要的官方多边安全对话与合作机制,目前成员国已发展到23个,囊括东亚所有国家和地区。论坛确立了建立信任措施、开展预防性外交、发展解决冲突机制的三阶段发展目标,对推动亚太地区多边安全合作进程、促进东南亚和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保持总体稳定局面的同时,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中仍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和安全挑战,从而呈现出局部动荡的态势。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存在朝鲜半岛和印巴对抗两大地区热点。
二是美日强化军事同盟和日本加快军事扩张。
三是面临恐怖主义的现实威胁。

2.周边安全环境呈现地缘方向上的差异性
  中国疆域辽阔,东临太平洋,西接亚洲腹地,四周分别与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相邻。21世纪初期,中国周边各地缘方向的安全形势在动态发展中各有千秋、互有差别,从而表现出横向的差异性及纵向的变动性。
第一,陆地边界领土争端不断得到解决,海洋权益争端进一步突出。
第二,海洋方向面临的安全隐患和安全威胁重于陆地方向。
3。美国成为影响周边安全环境的最主要外部因素
  周边国家以及在周边有力量存在与重大影响的区外大国是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基本因素。冷战时期,美国与苏联共同构成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的最主要因素。苏联解体后,其继承者俄罗斯对中国周边安全的影响回缩到从东北亚到中亚一线的中国北部方向,而美国作为全球惟一的超级大国,对中国周边安全的影响力进一步上升,已成为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最主要的外部因素。
  可见, 面对新世纪新阶段,面对很不安宁的世界,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旗帜,做好民族工作、宗教工作和侨务工作,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坚持“一国两制”方针,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中华民族拥有强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祖国的和平与安全。

回答2:

战斗力的“双翼”
——浅谈现代作战支援体系
自古以来,军队对于一个国家来讲,至关重要。一个国家的军队质量,体现了这个国家的整体水平。古时有“千乘之国”、“完成至尊”一说,现代有美国12只航母战斗群维护国家霸权。
对于政治家来讲,武器的性能是他们自信的基本;但是对于军人来讲,真正带动战斗力腾飞的“双翼”,是作战支援体系。
笔者非军事专家,故各点浅尝辄止,点到即止。
“作战支援体系”并非一个广泛认同的概念,而是笔者个人见解。笔者将军队分为三个体系——指挥决策体系、基本作战体系和作战支援体系。指挥决策体系,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指挥系统,军队各级作战的指挥任务,同时在战略层面进行决策;基本作战体系,由基层作战部队,由士兵、初级士官和低级军官组成,负责具体作战任务的实施;作战支援体系,由传统意义上后勤系统和情报体系组成,负责基本作战部队的支援任务。
笔者这让划分军队,由来于现代战争的发展。现在战争的形式,已有机械化大规模战争逐步过渡到高强度短时间的高科技局部战争,譬如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第二次车臣战争、俄格战争、北约国家在叙利亚的作战行动等。在这些战争或作战行动中,集中体现了现代战争的一个重要特点:火力至上。“火力至上”一直是战争的“中心思想”,在现代高科技的作用下,火力已有“围绕着数量展开”转变为“围绕着数量展开”。在这一思想下,如何将火力集中、精确地投送到制定的目标上成为了军队的第一要务,一切行动都是围绕着这一点展开。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笔者的划分才有了其意义——指挥决策体系决定目标,基本作战体系向目标投送火力,而作战支援体系负责两体系间的信息传递、火力的精确制导、维持火力的持续性。
下面将分为情报和后勤两个部分来谈。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情报,自古以来都在战争中占据了一个极高的地位。从情报的用途来讲,笔者将与作战相关情报分为战略情报和战术情报。战略情报作用于整体战局之上,由高级决策层运用。战略情报的准确性至关重要,可以说一条重要的战略情报可以对战局产成扭转型的影响。而战略情报的获取渠道也是“战略性”的,往往来自于情报人员的刺探,或者战略侦察平台(譬如各类侦察卫星、战略侦察机等)。比较著名的战略情报影响战局的例子就要数第四次中东战争了。第四次中东战争中,美国通过战略卫星的观测,发现在埃及的第三集团军和第二集团军之间存在一个长达20公里的力量真空区,并将这一情报迅速传递给以军高层,使得以军装甲部队快速插入这一区域,分割了埃军西奈半岛的作战力量并击败,使得以军转败为胜。
而战术情报则来自于战术预警平台、战术侦察平台等。战术情报产生自战场的实时监控,也运用与战场,为基层作战部队的重要的行动参考。虽然战术情报作用范围小,时效短,但是确是火力发挥的力量倍增器,一条实时的的战术情报可以指引部队尽可能早、尽可能精确地将火力投送至目标。战争历史上并没有战术情报影响战局发展的经典案例,但是,几乎每场战争的胜利都有战术情报的功劳。而且由于高科技的发展,战术情报的作用越来越大,已经在战役战术层面上将个人能力对于战局的影响力降低到了一定程度。
“情报指引火力”,这句话在信息化战争中显得无比正确,可以说,情报的获取能力决定了一直军队对于火力的发挥程度。自从美军提出“信息化战争”之后,美军的每一场战争或军事行动都体现了情报对于战争的影响,可以说,美军各类一体化作战指挥系统就是情报对于作战影响越来越大这一背景下的产物。在美军的各类作战行动中,火力的投送平台千种百种,但是情报的获取却是不变——在由预警机、战术侦察机、特种部队等组成的侦察系统的指导下,情报源源不断地发送回一体化作战指挥系统,再由其制定相应的作战行动,并发送至各作战部队。这一模式在海湾战争中体现的极为明显,可以说,那些照片——M1A1主战坦克快速驶过被美军战机摧毁的伊军各类装甲战车——传播开来时,就是对信息化战争中情报的肯定。反观俄军,由于情报获取能力不足,导致其不能不能像美军一样进行空地一体战,只能动员大量的地面部队进行陆战,导致在同等作战环境(指作战对象都是较弱小的敌人)付出更大的伤亡。
虽然讲了这么多情报的重要作用,但是,我们决不能忽视后勤对于一切作战行动——包括情报作战——的关键性作用。兵书上讲:“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系统就是军队的“血管”,把“养料”——各类作战所需物资——输送到作战部队,是部队持续作战的保证,自古以来就备受重视。而对于现代战争来讲,作战物资,尤其是各类武器弹药的消耗是超乎寻常的,故对于后勤系统来讲,其工作压力是超乎于以往的。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从开战至4月中旬仅发射和投放的精确制导炸弹就高达1.5万枚,总质量近1万吨,更不要说食品、药品、油料等必需品了。像这种跨越万里的高强度物资补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但是现在是必须任务。当然,在高科技的作用下,后勤系统也可以胜任这份任务。可以说后期系统是每一场战争的“幕后英雄”,默默支持着各类作战部队的尽情发挥。
可以说,情报和后勤就是战斗力腾飞的“双翼”。既然在同一体系下,那么,两者是否可以整合呢?情报可以使物资,后勤亦可以是一种信息。两者在传播手段上是可以通用的——作战部队将获取的情报与所需的支援力量发回作战支援体系的信息处理中心,再由中心整合各类信息,形成全局观上交于指挥决策体系,同时处理、答复可处理的信息,并将支援力量于作战部署一并发回作战部队。
但是现实是残酷的。在现有技术为背景的条件下,两者只能进行有限的整合,不能做到完全整合。主要的难题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物流技术,当然,主要是前两者,物流技术的提升由来于前两者。现代计算机技术虽然已经很先进,但是即便是世界最快的计算机,其智能连一只蟑螂都达不到,只能处理已有的程式,不能对突发状况做出有效地反应,必须在人的参与下才能完成工作,这样一来,就让人的因素抵消了机器的精确性,而这种精确性就是后勤与情报所需要的。通信技术对于两者整合的影响同样明显——没有现进的通信技术,部队的信息不能有效传播,信息及时处理更是无从谈起。
当然,我们可以相信,两者必将整合,并且将对战争形式形成巨大的影响!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场景:一名陆军士兵遭到10倍于己的敌人的进攻,他通过自己的信息终端向信息处理中心发回报告,信息中心在无需人工参与的情况下迅速做出决策,并向远在千里之外的火力运载平台发出指令,待平台投送出火力运载工具后,中心引导运载工具精确抵达目标,为该名士兵解除包围,并通知附近的作战单位打扫战场,同时根据其物资储量酌情为其补给。同时,信息中心调动后勤仓库,为各类平台补给弹药,将物资有效地利用起来。而且中心从该名士兵所发回的音像信息中发现了逃跑的敌对国领导人,并迅速上传给最高决策层,供其决策。而这些,不过是中心同时处理的上百万条信息中的几条而已。
在一体化的作战支援体系的作用下,战争的形式将必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战争,将不分你我?战争,将成为一体。
军队对于一个国家来讲,至关重要。一个国家的军队质量,体现了这个国家的整体水平。古时有“千乘之国”、“完成至尊”一说,现代有美国12只航母战斗群维护国家霸权。
对于政治家来讲,武器的性能是他们自信的基本;但是对于军人来讲,真正带动战斗力腾飞的“双翼”,是作战支援体系。
笔者非军事专家,故各点浅尝辄止,点到即止。
“作战支援体系”并非一个广泛认同的概念,而是笔者个人见解。笔者将军队分为三个体系——指挥决策体系、基本作战体系和作战支援体系。指挥决策体系,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指挥系统,军队各级作战的指挥任务,同时在战略层面进行决策;基本作战体系,由基层作战部队,由士兵、初级士官和低级军官组成,负责具体作战任务的实施;作战支援体系,由传统意义上后勤系统和情报体系组成,负责基本作战部队的支援任务。
笔者这让划分军队,由来于现代战争的发展。现在战争的形式,已有机械化大规模战争逐步过渡到高强度短时间的高科技局部战争,譬如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第二次车臣战争、俄格战争、北约国家在叙利亚的作战行动等。在这些战争或作战行动中,集中体现了现代战争的一个重要特点:火力至上。“火力至上”一直是战争的“中心思想”,在现代高科技的作用下,火力已有“围绕着数量展开”转变为“围绕着数量展开”。在这一思想下,如何将火力集中、精确地投送到制定的目标上成为了军队的第一要务,一切行动都是围绕着这一点展开。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笔者的划分才有了其意义——指挥决策体系决定目标,基本作战体系向目标投送火力,而作战支援体系负责两体系间的信息传递、火力的精确制导、维持火力的持续性。
下面将分为情报和后勤两个部分来谈。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情报,自古以来都在战争中占据了一个极高的地位。从情报的用途来讲,笔者将与作战相关情报分为战略情报和战术情报。战略情报作用于整体战局之上,由高级决策层运用。战略情报的准确性至关重要,可以说一条重要的战略情报可以对战局产成扭转型的影响。而战略情报的获取渠道也是“战略性”的,往往来自于情报人员的刺探,或者战略侦察平台(譬如各类侦察卫星、战略侦察机等)。比较著名的战略情报影响战局的例子就要数第四次中东战争了。第四次中东战争中,美国通过战略卫星的观测,发现在埃及的第三集团军和第二集团军之间存在一个长达20公里的力量真空区,并将这一情报迅速传递给以军高层,使得以军装甲部队快速插入这一区域,分割了埃军西奈半岛的作战力量并击败,使得以军转败为胜。
而战术情报则来自于战术预警平台、战术侦察平台等。战术情报产生自战场的实时监控,也运用与战场,为基层作战部队的重要的行动参考。虽然战术情报作用范围小,时效短,但是确是火力发挥的力量倍增器,一条实时的的战术情报可以指引部队尽可能早、尽可能精确地将火力投送至目标。战争历史上并没有战术情报影响战局发展的经典案例,但是,几乎每场战争的胜利都有战术情报的功劳。而且由于高科技的发展,战术情报的作用越来越大,已经在战役战术层面上将个人能力对于战局的影响力降低到了一定程度。
“情报指引火力”,这句话在信息化战争中显得无比正确,可以说,情报的获取能力决定了一直军队对于火力的发挥程度。自从美军提出“信息化战争”之后,美军的每一场战争或军事行动都体现了情报对于战争的影响,可以说,美军各类一体化作战指挥系统就是情报对于作战影响越来越大这一背景下的产物。在美军的各类作战行动中,火力的投送平台千种百种,但是情报的获取却是不变——在由预警机、战术侦察机、特种部队等组成的侦察系统的指导下,情报源源不断地发送回一体化作战指挥系统,再由其制定相应的作战行动,并发送至各作战部队。这一模式在海湾战争中体现的极为明显,可以说,那些照片——M1A1主战坦克快速驶过被美军战机摧毁的伊军各类装甲战车——传播开来时,就是对信息化战争中情报的肯定。反观俄军,由于情报获取能力不足,导致其不能不能像美军一样进行空地一体战,只能动员大量的地面部队进行陆战,导致在同等作战环境(指作战对象都是较弱小的敌人)付出更大的伤亡。
虽然讲了这么多情报的重要作用,但是,我们决不能忽视后勤对于一切作战行动——包括情报作战——的关键性作用。兵书上讲:“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系统就是军队的“血管”,把“养料”——各类作战所需物资——输送到作战部队,是部队持续作战的保证,自古以来就备受重视。而对于现代战争来讲,作战物资,尤其是各类武器弹药的消耗是超乎寻常的,故对于后勤系统来讲,其工作压力是超乎于以往的。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从开战至4月中旬仅发射和投放的精确制导炸弹就高达1.5万枚,总质量近1万吨,更不要说食品、药品、油料等必需品了。像这种跨越万里的高强度物资补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但是现在是必须任务。当然,在高科技的作用下,后勤系统也可以胜任这份任务。可以说后期系统是每一场战争的“幕后英雄”,默默支持着各类作战部队的尽情发挥。
可以说,情报和后勤就是战斗力腾飞的“双翼”。既然在同一体系下,那么,两者是否可以整合呢?情报可以使物资,后勤亦可以是一种信息。两者在传播手段上是可以通用的——作战部队将获取的情报与所需的支援力量发回作战支援体系的信息处理中心,再由中心整合各类信息,形成全局观上交于指挥决策体系,同时处理、答复可处理的信息,并将支援力量于作战部署一并发回作战部队。
但是现实是残酷的。在现有技术为背景的条件下,两者只能进行有限的整合,不能做到完全整合。主要的难题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物流技术,当然,主要是前两者,物流技术的提升由来于前两者。现代计算机技术虽然已经很先进,但是即便是世界最快的计算机,其智能连一只蟑螂都达不到,只能处理已有的程式,不能对突发状况做出有效地反应,必须在人的参与下才能完成工作,这样一来,就让人的因素抵消了机器的精确性,而这种精确性就是后勤与情报所需要的。通信技术对于两者整合的影响同样明显——没有现进的通信技术,部队的信息不能有效传播,信息及时处理更是无从谈起。
当然,我们可以相信,两者必将整合,并且将对战争形式形成巨大的影响!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场景:一名陆军士兵遭到10倍于己的敌人的进攻,他通过自己的信息终端向信息处理中心发回报告,信息中心在无需人工参与的情况下迅速做出决策,并向远在千里之外的火力运载平台发出指令,待平台投送出火力运载工具后,中心引导运载工具精确抵达目标,为该名士兵解除包围,并通知附近的作战单位打扫战场,同时根据其物资储量酌情为其补给。同时,信息中心调动后勤仓库,为各类平台补给弹药,将物资有效地利用起来。而且中心从该名士兵所发回的音像信息中发现了逃跑的敌对国领导人,并迅速上传给最高决策层,供其决策。而这些,不过是中心同时处理的上百万条信息中的几条而已。
在一体化的作战支援体系的作用下,战争的形式将必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战争,将不分你我?战争,将成为一体。

回答3:

您老这5毛大洋就想得一篇2000字的论文,抠了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