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明城墙原有多少个门

2024-12-01 04:45:34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三山门.水西门

  水西门原是南唐都城以及宋元时期金陵城的龙光门,当时也被称作水西门,下水门,它位于城西,坐东向西。洪武初年,朱元璋直接利用这座旧城门作为城西的城门,直到洪武十九年(1368年)推倒重新建造了这座城门,并定名为三山门,而民间仍称作水西门并沿用至今,可见水西门之名是诸多城门名当中最古老的名称。水西门建有内瓮城三座,门垣四道,城门之上建有城楼一座,闸楼四座,形状与通济门,聚宝门相似,规模气势均略逊于以上二门,但都超过其它诸门,城下南侧建有水关一座,也就是西水关,西水关的规模比及东水关要小很多,现在已经面目全非,不注意看是看不出来的

  从50年代拍摄的两祯老照片上看,水西门城楼上和中华门一样雄峙巍峨,远处青山隐隐,民居悠悠,旧时的水西门前,人们闲散的走在商肆林立的街道上,一派祥和宁静之气。水西门附近原是老南京城最繁华的商业区域所在,人口也相对稠密,是世代南京平民百姓的精神家园,现在水西门已不复存在,周围的街道已经被扩大数倍,但是附近的小街巷依然保持着旧有的格局,从回龙街,木屐巷,七家湾,五福街,下浮桥等一批老街巷的名称中仍然让人有无限的思古情愫再生。人们还能在车水马龙人来熙攘的升州路两旁寻觅到三三两两的老民居老店肆,从中捕捉着些许古城的风情。最近评事街,仓巷两大地块依然在大拆,报刊已经披露是准备大建中式别墅,在不久的将来南京有幸又会得到一大批假古董。

  汉西门.石城门

  石城门是现有南京古城门仅有保存下来的四座原版城门之一,它在洪武初年建成,是在南唐大西门的基础上而改建,城门建好后因能遥望到石头城遂定名为石城门,民间一直称其为汉西门,旱西门,该门原来的格局有两座内瓮城,三道城门皆为拱券砌筑,城楼屡建屡毁,最后一次被毁是在民国年间,城外有跨秦淮河的石城桥,

  城内有连接城门的石鼓路,石鼓路原是南京城西出城外最主要的东西向主干道,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修筑的汉中路遂取而代之。现政府部门已经将其主体及所属的瓮城修葺一新做为市民广场供人观赏休憩,可惜已经失去了一道城门,由城门向南到水西门,往北直到清凉门的两段城墙包括民国初年开筑的汉中门都已经拆毁,石城门身陷闹市区被周围的高楼大厦及立交桥包围其中,俨然就像是一座孤寂的城堡,不明就里的外地游人怎么都不敢将它和古城墙联系在一块。

  汉中门

  在汉西门的北测紧挨者车水马龙的汉中路路口原来有一民国时期开筑的汉中门,汉中路是《首都建设计划》当中最为重要的城市东西向主干道,1931年道路建好后将汉西门北测的城墙破一豁口西出城外,民国22年5月5日(1933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公函战字第1911号中称:新民,武定,汉中“该三处添建新门,原系市府计划,拆毁已久,延未修筑,对于防务自极甚虑,该市府急切无款兴修,亦属实情”。补建城门是因“汉中门正对江心洲之夹江口,该处有启易登陆之顾虑”。从此公函中可以看出,国民政府有计划开筑新民门,武定门,汉中门,只是资金不足拆毁城墙已久不能建设,军事委员会从战略角度考虑急促政府将以上三门加紧修筑。1934年汉中门建成,城门形状一改明代城门拱券式样为钢筋混凝土过梁式,(另开的新民门,武定门皆为此样式,现只有新民门保留下来,)此种式样颇为简单,不知当初建设者是出于省钱省时的考虑还是从战备的需要出发,结构坚实而美感不足,更没有古朴之气,小时候从门下走过总感觉进了某大型厂矿企业的大门,1976年汉中路改造,汉中门被拆除,这是南京城墙最后一座被拆除的城门。

  清江门.清凉门

  清凉门曾名清江门,位于城西,汉西门之北,清凉门的主城门结构尚存,是南京明代13座古城门幸存下来的四座原版城门之一,

  城门顶部的城楼已毁,清凉门原有内瓮城一座,呈半圆形,是有数据记载的南京最小的瓮城,据1999年出版的《鼓楼区文物志》当中文物工作者韩品峥,季士家等回忆“直径约40米,东高西低,倾斜度在25度左右,瓮城们紧贴城墙内壁,座北向南开”,内瓮城在文革后期被拆除。沿清凉门外测向北百余米就是著名的石头城,石头城是南京城最早的历史遗存也是南京城墙的根基和肇端,公元212年孙权在此建石头城开创了他的霸业,然而东吴的王气随着王浚的楼船而黯然,可是由此开创的金陵城池却永载史册,六朝时期石头城是南京西部的制高点,临江耸峙,有“天生城壁”之说,江水直拍山岩,年长日久,冲刷得绛红色的山崖鬼怪嶙峋,其中一块山岩好似被山体挤出了一张变形的鬼脸,石头城也因此被俗称为“鬼脸城”。今天看见的石头城是朱元璋在前人的基础上依山筑城的结果,从裸露的岩石和斑驳的城砖上似乎看见了南京城头上历史的风云变幻。在鬼脸城的前面有一水塘,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鬼脸倒映在水里霎是有趣,这一景观被历史上南京的金陵四十八景称作“鬼脸照镜”。

  清凉门到鬼脸城一带旧时是人迹罕至的地方,更有坟茔憧憧,解放后南京外来人口急剧上升,以至城墙外测及秦淮河两岸等多是河南,安徽等省逃难来宁人员的聚居地,曾经是南京有名的贫民窟地区,现经整治,清除淤积,障碍,乱差等现象,显现清丽风华之大气象,成为南京旧城改造及秦淮河风光带整治最为成功的地方,据说联合国授予南京“联合国人居奖特别荣誉奖”,就是根据这段风光带的整治做为南京人居环境美好的实体样板所做的肯定。清凉门大桥是在2000年为解决河西地区开发而兴建的,当初桥面的设计高度没有城墙高,就在城墙的上部开了一个宽40米,深6米的大豁口,再在墙体的内外两侧各建了一座桥墩,使沉重的桥梁直接落在桥墩上,不至于对古城墙造成巨大的伤害和震动,这看起来是明智之举,可细想无异于杀鸡取卵,为了建一座现代化桥梁你不惜破坏古老的文物将仅存的一段美好的古城墙割裂从而破坏了整体的美观,不知当初的文物部门是干什么吃的,竟能同意此等低能的设计方案,何不让设计者抬高桥面6米,只不过提高了一些建桥成本而已,不至于去破损古老的文物,孰轻孰重?有点文物保护意识的人都能分辨出来,我们南京的有关部门近年来还在干类似的蠢事呢。

  草场门

  出鬼脸城公园北大门就是一条南北纵向的石头城路一直向北抵达模范西路,这条大路就是完全在被拆毁的城墙基础上建筑起来的,其中在与北京西路相交的地段原来有一清朝光绪三十四年(1908)开筑的草场门,因其城内有大片的草场所以故名为草场门,草场门为单孔拱券结构,城门深约20米,宽约6米草场门早在1954年就被拆

  除,是南京最早被拆除的城门,在拆除以前城门被封堵多年,周围也属荒凉地界,建国初期,物资匮乏,南京有家建筑公司为了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全体干部群众日夜奋战在工地上,由于工程进度快,出现了砖块短缺供应不上的局面,有人突发奇想,盯上了草场门附近的城砖,何不拆城取砖以解燃眉之急,一块城砖可以低上七八块小青砖啊,,一段城墙就可以盖好多楼房啊,于是报告打上去的充分理由就是“变废为宝”,“古为今用”,又例举了其它城市拆城的先例,领导们想了很久终于同意了这一“善举”,南京城墙的灭顶之灾由此开始。其实早在民国初年就有了拆城行动,民国3年(1914年)齐耀琳任江苏巡按使,为“旗民生计局筹办之备”大规模拆除清八旗驻防城以及明皇城残垣,“以工代赈”变卖大量的城砖做为建材,南京现存的许多著名建筑,诸如民国元年(1912年)由英国人柏耐登设计并主持建造的扬子江饭店(今下关区公安分局),民国2年建造的南京大学桃园北楼及礼堂,民国14年在鼓楼南坡建造马林医院病房(今鼓楼医院)等等,被拆卸的城砖除用于南京本地的建设外,还有部分运往外埠,比如参议院参政张謇(南通人)通过与江苏巡按使齐耀琳的关系,将部分拆卸城砖运往南通。

  今天的草场门实际就是一个地名,北京西路的尽头有著名的南京

  艺术学院和江苏教育学院等,过草场门大桥就是河西著名的现代化小区龙江新寓,此处已经被现代化重重包围,没有一丝半点古城墙的遗迹可巡了。

  马鞍门 定淮门

  由草场门沿石头城路继续向北在模范西路的路口就是定淮门的地界,定淮门是明初最早的十三座城门之一,建于洪武初年,因靠近城内的马鞍山,定名为马鞍门,洪武七年改为定淮门,是因为城门外濒临秦淮河,有稳定之意,故名“定淮”,可是在明清的长时间里民间百姓俗称它为“淮远门”,可能是因为此门远离闹市,荒僻而幽远。可能也正是这定淮门荒僻而幽远的原因,加上其门本身也非特色之处,历史文献的记载少之又少,就连它存世期间的照片笔者也没有发现一张,更不要说它是被最早拆除的城门,现在更不可能有它的影子了,现在沿定淮门城墙向北有一百米的距离有一城墙的断头,此处做为一个停车场和一大型小区的进出口,由东向西过秦淮河建起了一座通衢大桥是城北沟通河西的最重要的通道,一改以往荒僻幽远的处境已身处闹市之中,人们在此进进出出忙忙碌碌可能很少有人关注这段城墙的新替历程。定淮门内的马鞍山上明代建有一座古林寺,号称“中兴戒律第一祖庭”,与城内的香林寺,毗庐寺合称“金陵三大刹”,可惜在太平天国年间毁于战火,遗址就是今天的古林公园。

  仪凤门.兴中门

  仪凤门位于城北狮子山与绣球公园之间,坐东向西,建于洪武初年(1384年),建有城楼城门拱券8米,跨度6米,上面建有城楼,明成化年间(1465年)由于人迹罕至被堵塞,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梁化凤重开仪凤门,民国十七年(1928年)夏,国民政府下令将仪凤门改为兴中门,意味振兴中华之意,门额题匾由国民政

  府行政院院长谭延闿题写,此门是所有城门距离长江最近的一座,据此可以远眺江上白帆点点,犹如浏览一副美妙的长卷,现在也就只能凭空怀古,想若非非了。1971年此门被彻底拆除,2005年重新改建为三门拱的新一代城门并恢复了仪凤门的老名字,由于是南京最早修复的一座城门,做工还算精细,再加上城楼雕梁化凤,整体处在山水之间,样子相比较后来的几座新城门更像是古代城门,已经被南京市民们所接受。

  钟阜门

  最初修建城门的时候叫东门,洪武十年将东门改名为钟阜门,因为它遥对钟山(钟山亦称钟阜)而得此名,此门地处卢龙山东南麓,坐西向东,几乎和仪凤门相对,也是两座距离最近的城门,不过此门也和仪凤门的命运相同被堵塞了很长时间,历史文献里也鲜有照片留存,再说它是南京被拆除最早的城门之一,所以在南京市民的印象里也就没什么记忆了,现在的钟阜门周边全然没有一点城墙的影子连一块城砖也找不到,跨护城河的一座大桥只是连接城北主干道建宁路的一段而已,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你如果问十个南京人钟阜门在哪里?十有八九不知道,如果问附近的盐仓桥在哪里?那都知道,因为盐仓桥比钟阜门名气大多了。

  金川门

  金川门位于钟阜门南,坐南向北,横跨金川河,因金川河由此出城,故名。金川门旁当初建有水关一座用于疏通城内外的金川河,是南京少有的几座带水关的城门之一,结构比较繁复,号称“北水关”,由此可以使南京城内的船只来往于长江之间,1907年修筑的“宁省铁路”小火车由此出城至江边的终点站,这样一座水陆两用城门连同小火车在1957年被毁于一旦。

  燕王朱棣于建文四年(1402年)率“靖难之师”渡口南下经龙潭进攻南京,由朱元璋的第十八个儿子谷庶人和李紧隆等接应打开金川门迎接燕王军队进入城内,使燕王很快的顺利登基做了皇帝,南京城历史上本来应该发生的第一场攻城之战却没能打的起来。

  新民门

  在钟阜门和金川门之间,民国年间出于城北交通和战备的需又增筑城门一座“新民门”,该门具有浓郁的民国特色,设计为钢筋混凝土过梁式,和汉中门,武定门是为同期建设起来的三座样式一致的城门,这是唯一保留至今的一座该样式的城门,两边已经没有城墙的影子了,只有被众多的住宅楼商铺所包围,虽然看起来和传统的拱券式城门不相称,时至今日也算是文物了,就是经常在此出入的人们很难和老城门联想起来。

回答2:

31个门,内城门13个,外城门18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