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食鳞翅目,鞘翅目等昆虫,是著名的农林业益鸟。特别爱吃金龟子、蛾类和蚊子等害虫。有人曾在一只夜鹰的胃中拣出500多只蚊子,因此获得了“蚊母鸟”的美称。
夜鹰的全身都为捕虫而生:听觉和视觉都很敏锐,一双大眼在黑暗中闪闪发亮。羽毛轻软,飞行无声,能在空中快速回旋、滑翔。嘴极为宽阔,可以张得很大,口两侧还生有成排的硬须,在空中捕虫时,大口犹如虫网可将大量昆虫兜入,中趾上长有梳子一样的缘,可以用来将沾在须上的昆虫梳进口中。
夜鹰(caprimulgusindicus)别名蚊母鸟,它白天常常蹲伏在树木众多的山坡地或树枝上,当在树上停栖时,身体贴伏在枝上,有如枯树节,所以俗称贴树皮。
它的主要特征是嘴短宽,有发达的嘴须,鼻孔是管形的。身体羽毛柔软,发暗褐色,有细形横斑,喉部有白斑。雄鸟尾上也有白斑,飞行时特别明显。
夜鹰羽色和树皮非常相似,具有很好的保护色,使人们极难发现。常在夜间活动,黄昏时很活跃,不停地在空中捕食蚊、虻、蛾等昆虫。飞行时,两翅缓慢地鼓动,也能长时间滑翔,在捕捉昆虫时,能够突然曲折地绕飞。遇到敌人时,可以无声地迅速飞去。常在夜间鸣叫,发出连续的单音节叫声,略似“塔、塔、塔、塔”。每年五至七月间繁殖,从不筑巢,将卵产在地面、岩石上、茂密的针叶林、矮树丛间,野草或灌木的下面。每次产卵两个,卵呈白色,杂有灰褐和暗灰色斑,大小平均为30.7-22.7毫米。孵卵白天由雌鸟担任。晨昏由雄鸟接替。由于它嗜食鳞翅目,鞘翅目等昆虫,是著名的农林业益鸟。此鸟遍布我国东部,自东北至海南岛,西抵甘肃、西藏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