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其实我觉得要从多方面来分析。
第一:宣传力度不够,此片在台湾有过很大的宣传,而在大陆就这样默默的上映了,电影院里的海报也贴的不明显,很多人都不知道有这部电影。
第二:此故事发生在台湾,而且雾社事件对于很多大陆人来说非常陌生,看这个故事体会不到电影想要表达的精神,就会觉得不好看。
第三:剧情中对日本人的描写比较客观,跟大陆传统对日本人的描写有偏差,显然广电总局也不希望这部片子大热。
第四:此片上映的时候,正好遇到了:复仇者联盟,黑衣人3等好莱坞大片,所以票房肯定也会受到影响。
片名不好记,看宣传只记住画面总记不住片名!
以下是自己对电影的感受:
1:电影表达的核心较为模糊,台湾原住民反日的内心没有真正表达出来,反而是族群争斗,欺负他们的日本人争斗,矛盾分散,松散了电影核心。
2:电影中人物经常会对日本的统治忍让的语言,而最后爆发起义,没有为起义铺垫紧张的气氛,感觉看电影,不知不觉就起义了~ 反而感觉画面很热闹很好看!缺忽略的原住民捍卫祖先的牺牲!
3:影片最大失败就是反日的内容,但是表现出来缺不反日,电影刚开始简短的反抗画面过后,最多看到的都是日本人的现代文明与土著文明的碰撞,而一些欺压的事件表达的很短暂,较为模糊,当从侧面表现日本人欺压他们的时候,从电影本身表现的都很平淡,但是刚开始在汉人交易所里的两个不同部落的仇恨感觉很真实。
4.这部电影失败不是没有理由的,感觉导演自身并没有体会原住民反抗日本牺牲的震撼。反而亲描淡写,把电影的核心都集中在战斗画面里,所以这部影片谈不上史诗巨片~
听说这部影片在香港 台湾也很失败!
在台湾也一样血本无归,与压缩与否无关。电影的好坏也与票房无关。
和压缩没关系 压缩过后还将近3小时呢 如果不压缩看得人就更少了
原因有两个 一 宣传攻势不够 如果能达到好莱坞大片的宣传攻势 那票房肯定会更高 二 不太符合内地人的观影趋势
影片讲述的是1930年,台湾在日本统治之下,原住民赛德克族马赫坡社头目莫那鲁道,率众反抗日本政府而发动雾社事件的故事
我们对那段历史不熟悉,没有认同感。
而且题材偏向于战争片,受众会有影响!
又赶上和《黄金大劫案》《杀生》《匹夫》一同上映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