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日本和德国为什么不夹击苏联

2025-04-16 08:50:40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二战时期,纳粹德国横扫欧洲大陆,所向无敌。1941年6月,德国出动190个师,3700辆坦克,4900架飞机,47000门大炮和190艘战舰,共550万人,划分为三个集团军群,从北方、中央、南方三个方向以闪电战的方式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德战争全面爆发。


苏联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地跨欧亚大陆。在他的西面,紧挨着纳粹德国的占领区;在他的东面则是中国东北,当时由日本扶持的伪满洲国占据。而日本又是德国的同盟国。因此当德军进攻苏联的时候,苏联实际上面临着腹背受敌的威胁。

可是最终日本却没有配合德国一起,对苏联发动前后夹击。反而是在几个月后,向在太平洋珍珠港的美军发起了突袭。日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有人说这是因为苏联和日本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彼此不能向对方开战。但事实上,在战争年代,这些条约的作用其实和一张废纸差不多。从战争的角度而言,如果当时日本选择夹击苏联,苏联必败无疑。不过日本竟然没有“趁人之危”。

在许多人的观念中,觉得德国、日本、意大利被我们称为轴心国,因此当他们和别国发生战争的时候,彼此之间总得“帮兄弟一把”。可实际上,这几个轴心国却完全不在一个心思上。德国的目标是征服欧洲(包括苏联),日本的目标是雄霸亚洲,而意大利最开始把目标瞄准了非洲,后来因为自身实力太弱,只好沦为了德国的跟班。


日本之所以在苏联被德国打的措手不及的时候没有从后面捅上一刀,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利益。

二战时期,日本最为紧缺的资源就是石油。当时的西伯利亚虽然已发现了大量煤炭、铁矿等资源,但却还没发现石油。而苏联为了防着日本偷袭,也在远东边境地区驻守了一百万的军队。所以日本完全没有必要冒着重大损失的风险,去抢夺一块他并不是迫切需要的地区。

另一方面,东南亚地区却有现成的油田。抢占东南亚,夺取战略资源才是最符合日本核心利益的举措。因此,当时日本不选择进攻已被德国打的奄奄一息的苏联,而去挑战世界第一强国美国。这既是不得已的选择,也是唯一的选择。

回答2:

这是我长期以来不解的历史疑问。在1941年德国进攻苏联时,苏联十分虚弱,如果日本乘虚进攻苏联,苏联很可能灭亡。可日本却错过大好时机,去挑战世界第一强国美国,简直是荒诞。为什么?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post_6219841_1.html/ ]
现在看了大量的史料,我明白了。原因很简单,日本从来就没有进攻苏联的意图。中国人的说法,日本想要进攻苏联,其实是个障眼法,混淆视听。没错,日本确实是把苏联设为第一假想敌,也就是“北上”。但这不等于入侵苏联。日本的长期战略思路,是排挤欧美在东亚的势力,也就是“大东亚共荣”。当他夺得关东南部后,就已经完成了“北上”。他认为,自己给了苏联一下教训就够了,苏联会知难而退,他保住关东南部的胜利果实就够了。就如同前不久的日俄战争。
所以,日本马上在关东南部修建大量防御工事,最知名的是东宁要塞,号称“东方的马其诺防线”。德国早就在拉日本一起夹击苏联,都被日本拒绝,日本只与德国结成防御性的盟约,而不是进攻性。
日本在对美开战中,即“南下”,也体现了这个思路。和前一个问题相似,我一直不解,为什么日本不占领珍珠港呢?这可是一个战略要地。战争初期,日本的战争准备是优于美国的,如果占领珍珠港,登陆美国西海岸,是完全有可能。可是日本对珍珠港只是打了一下,没有占领,却把兵力转向争夺东南亚。现在明白了。
当然,这也体现了日本的战略眼光很差,和他们下围棋的特点正相反。他们是照搬日俄战争的经验。日俄战争,俄国退缩,不是因为日本强大能威慑俄国,是因为当时俄国有内忧,无力解决外患。后来的苏联搞集权体制,没有内忧,只有外患,德国和日本。斯大林的领土野心也是天下少见,怎么可能“知难而退”?只是因为德国威胁更大,所以才暂时缓和对日矛盾。一旦斯大林解决了德国,接下来就是解决日本。
美国就更不用说了。日本偷袭珍珠港,只是给美国搞了一个小小的皮外伤,根本没有伤筋动骨,美国岂能这么轻易对你“知难而退”?
正确的战略是:端掉马蜂窝,不是捅马蜂窝

回答3:

简单地说,为什么日本不去进攻苏联,首先日本试探过苏联实力,结果日本被扁了一顿(诺门坎),其次日本主要实力在海军(日本是岛国),海军也上不了岸,中国国内局势僵持,所以日本就顶下南下战略,占领菲律宾、中南半岛(可以获得大量的石油、橡胶等资源),菲律宾当时是美国的,所以日本硬怼美国,偷袭珍珠港。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是为了获得利益,日本进攻苏联不如进攻菲律宾,前者有可能亏本,后者前期铁定是挣的。

回答4:

因为离得太远,一个在欧洲,一个在亚洲被苏联在中国给钉住了,你说怎么夹击?已经过去的事情再纠结也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