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在拜占廷社会高层占有一席之地,首要条件就是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而后还要有处理行政和军事事务的能力,而能否进入行政机构工作主要取决于个人能力的大小。君士坦丁堡对贵族家庭的孩子有一套教育系统,在这里,文化不仅是一种乐趣,也不仅是区分社会地区的标志,而是一种需要。如此一来,提高文化素养就会被拜占廷人提高到一定地位,而受教育作为获取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拜占廷人的教育主要来自于古典希腊罗马和基督教的传统,强调对经典文本的准确记忆,及根据基督教思想原则对古代文明遗产的深刻理解。这种两个似乎对立的文化因素的结合是7世纪以前拜占廷教育的特点,它导致相应的拜占廷教育方法和内容的产生。7世纪以后,由于教会的发展,拜占廷教育一度被教会垄断,世俗教育大都由私人教师和父母在家庭中进行。直到毁坏圣像运动以后,世俗教育才重新获得了同步发展的机会。
拜占廷人继承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也继承了古希腊人重视教育的传统。拜占廷文化的高度发展与其完善的教育制度有直接联系。在拜占廷帝国,接受良好的教育成了每个人的愿望,而缺乏教养则被公认为是一种不幸和缺点。几乎每个家庭的父母都认为不对子女进行适当的教育是愚蠢的行为,甚至被视为犯罪,只要家庭条件许可,每个孩子都会被送去读书。社会舆论对没有经过教育的人进行辛辣的嘲讽,就连有些行伍出身未受到良好教育的皇帝和高级官吏也会因为缺乏教养而遭到奚落。
拜占廷帝国社会各阶层均有受教育的机会,但受教育的程度也会因为社会地位及财富的不同而存在差异。由于时代的局限,当时拜占廷的学生能接受什么样的教育首先取决于老师的能力与偏好。王公贵族的子弟几乎都有师从名家的经历,4至5世纪最著名的拜占廷学者阿森尼乌斯(354~445年)受皇帝塞奥多西一世之聘教授两位皇子,9世纪的大学者和君士坦丁堡大教长弗条斯(810~893年)曾任皇帝巴西尔一世子女的宫廷教习,11世纪拜占廷学界顶尖人物颇塞留斯(1018~1081年)是皇帝米哈伊尔七世的教师。社会中下层人家的子弟虽然不能像上层社会子弟那样在家中受教育,但也有在学校学习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