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不爱运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中学生的课业压力较大,学习占用了大部分的时间,导致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运动
其次,现在科技发达,各种电子产品层出不穷,学生们有相当一部分时间花在了电子产品和各种游戏上,导致运动时间减少
还有就是,环境原因造成的,学生之间互相影响,家长影响学生,形成了大家都不运动的结果
希望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1、考试制度
现今虽然很多地方把体育人中考科目,体育成绩计人中考总分,但考试结果是区分度很小,好差只有三五分差距,学生感觉练和不练没多大区别,另外普遍存在考什么练什么的做法,众多学生机械地练同一项目,很多学生没有兴趣,甚至有抵触情绪。当然个别学校还存在体育课被挤占的现象,如果体育课被挤占,很自然在学生心目中形成体育不重要的印象,也就减少了对体育课的热情。
2、家庭教养
现在初中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大多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小皇帝,他们从小就娇生惯养,在家就不做家务事,不参加劳动,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一旦碰到需要花很多体力的活动和需要开动脑筋的活动就退缩了。
3、学校管理
学校最怕出安全事故,体育活动中出现意外是很难避免的。一旦在体育课上出现意外伤害,家长会要学校承担责任,学校就会找体育老师。所以现在的体育老师在安排上课内容时,专找没有剧烈运动和对抗的不容易受伤的教学内容,这样也会减弱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的。
4、教师因素
部分体育教师不善于研究教学,上课时干巴巴的讲解、示范、练习,课堂形式单调,初一时这样,初二时还这样,初三仍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学生没有新鲜感,严重影响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部分体育老师还存在工作方法简单的问题,遇到问题学生不会像文化课老师那样进行和风细雨般的教育,有时还存在用拳头和脚跟教育学生的现象,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学生不喜欢自己的任课教师,大多也不太喜欢上体育课了。
5、学生心理
到了初中阶段,学生开始发育,身体和心理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尤其是自我意识的增强,学生怕“出丑”,不再像小学生那样运动起来“肆无忌惮”,他们不喜欢表现自己,更不希望把问题、缺点暴露在同学们面前而丢面子,女学生性格变得好静、害羞,在体育课上动作扭怩。如果学生在体育课时因动作做不好而遭到冷眼和嘲笑,他们将更不愿意上体育课了。
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有下面这些原因导致。
1、学生安全”成为悬在学校老师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毕竟孩子送到学校,学生如果在运动中受伤,一般家长都不会放过学校,所以学校本身不愿意让学生多运动。
2、学生面临极大的升学压力。
毕竟现在还是靠拼分的时代,如果分低,就考不进名校。
3、学生放学后,作业任务重。
理论上放学以后,在家可以做运动,但每天的繁重的作业量,让很多学生也无时间运动。
4、当然,也有学生自己的原因,比如爱看电视、爱上网、玩手机等,种种原因导致,现在的学生运动量普遍越来越少。
没有不喜欢运动的孩子,只有不爱运动的家长,在中国,孩子喜欢不喜欢体育运动,关键看家长的导向。
怕热,怕摔,怕危险,独生子女政策的隔代管理和教育,以及一部分家长朋友的溺爱,已将一代孩子的运动热情(80后)磨灭了,这些80后的孩子们没有了锻炼向导,更不行了。
日本、韩国、欧美等发达国家,通过几代人的培养与锻炼,才达到现有热情。
只要我们坚持两代人,四五十年后,中国人的运动热情就会非常高涨。
就如同中国足球一样,这不是三年五年的事,也不是十年八年的事,需要是两代人的时间,才能搞上去,足协想要短时间出成绩,有点拔苗助长的感觉。
运动习惯和兴趣的培养对孩子十分重要,这俨然是西方精英教育中一个普遍被认同的价值观。每位重视孩子成长教育的家长都会将培养孩子运动习惯和兴趣作为自己孩子成长规划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2014年,全国人大代表提供的一份数据显示:
与发达国家比,过去25年,韩国青少年的肺活量、运动能力等体质指标一直在提升中;日本青少年的体质自二战后也一直处于上升势头,其中身高25年间平均增长10多厘米。与日本相比,我国青少年超重率、近视率大幅上升,运动能力却大幅下降。
2015年,《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5)》蓝皮书发布。
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在持续20多年下滑后,近期出现积极变化,部分指标“止跌回升”。报告中重点提及青少年体质与健康状况。现阶段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出现喜忧参半的变化——全国青少年肺活量经过持续20年的下降,从2010年开始呈现较为平稳的上升趋势;50米跑速度素质开始稳步回升、立定跳远爆发力素质出现好转,耐力素质方面7岁至18岁青少年耐力素质止“跌”并逐步回升,但大学生耐力素质持续下滑。此外,超重肥胖检出率依然居高不下,视力不良检出率继续上升,并出现低龄化倾向。
少年儿童体质的提升,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除了人种差异、遗传基因、饮食结构等因素的影响,体育教学、生活习惯、教育体制、社会环境等都是造成中外少年儿童体质差异的原因。我们常常感叹国外孩子热爱体育,却疏于培养自己孩子的运动技能;我们常常艳羡国外环境如何开放,却往往把自己孩子“困”在家中。看看国外孩子怎么锻炼,不止是学习和借鉴,更重要的是反思和追问:别人能做到的,我们为什么不能?
成功的体育教学奠定孩子一生的运动基础,反之也可能毁掉孩子对运动的兴趣。
“我们最近的体育课是集中练习垫上技巧,我几乎一项都做不好。关键是,我觉得课程安排好扭曲。” -——孩子的抱怨
曾有学者研究过美国体育教育模式,发现美国的体育课内容设置非常细化,仅中学教学计划就有10大类,包含冒险运动、体能运动、水上运动、团队运动等60多项,跑步、游泳、网球等具有终身体育价值的项目占47.6%。“美国、加拿大实行的是自由入学制度,教学实行学分制,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国外对学生的体育能力很重视,也有体育活动的良好氛围。”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说。
体育教育并非单纯的身体活动,更不必刻意追求技术动作,而是与健康、快乐有关的一种生活方式,在提升体质的同时,还用于完善孩子的心理发育和社会适应能力。这种理念在国外很多国家得到广泛认同,像日本的学校就倡导快乐体育,老师不会拿运动指标去衡量学生,而是充分调动孩子爱玩的天性,让他们享受运动的乐趣,同时也会通过“赤足训练”等方式增强孩子体质。
“体育课教授的,应该是一项我们热爱的、一辈子都能参与的运动,而不是考试目标或索然无味的动作练习。” - 很多孩子的心声
学生们放学后那里去?
网络上曾盛传一段日本小学生足球联赛的视频,那些六年级孩子所展现的细腻技术、默契配合以及流畅攻防节奏,让许多中国球迷惊叹不已。在日本留学的郭阳说,每天下午放学后,东京大大小小的足球场都是踢球的孩子。据了解,这种生活模式已经盛行日本全国。
“通过踢球提高青少年的运动能力,让他们感受体育的乐趣,效果立竿见影。”——日本职业足球之父川渊三郎
孩子们放学后的不同去向,折射出一个国家教育模式、人才培养理念乃至整个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
专家指出:“我们的家长其实也希望孩子们多运动,但在不同的环境中家长的行为是不一样的,国外的教育评价制度、教育环境相对注重孩子的休闲生活与体育锻炼。”据日本青少年研究所对中、日、美三国的初中和高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进行问卷调查显示,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初中生,中国为8%,日本为65.4%,美国为62.8%;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高中生,中国为10.5%,日本为34.5%,美国为53.3%。
在一些体育文化深入人心的国家,学生放学后自觉参加体育活动,父母带孩子看体育比赛成为传统,家人以孩子进入校队为荣,学校里最受推崇的是在竞技比赛中为母校创造荣誉的人……在这种主流观念以及人才评价机制的引导下,孩子运动的意愿得到自上而下的认可和鼓励,鼓励孩子锻炼自然水到渠成。
现在太多中国家长都过度地给予孩子学习方面的关注,认为只要学习好就行,并不重视孩子的身体素质。除了正常的课业外,往往还给孩子报名各种家教、补习班、特长班。
学校开展的大课间、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外出比赛活动,往往得不到家长的支持,孩子逐渐对体育活动失去了兴趣,导致身体综合负荷指标下降,另外,家长们盲目地为孩子补充过剩的所谓营养,如高热量、高脂肪的垃圾食品,也使得“豆芽菜”和“小胖墩”型孩子增多。
为什么家长和学校要重视儿童运动?
综上所述,重视儿童运动,是为了孩子之后人生打基础,而童年时期家庭中父母的带动非常重要,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孩子最好的模仿对象。儿童体育教育是要让孩子享受运动的乐趣,让其感受健康、快乐的生活方式,进而能获得运动所带来的坚持、坚韧的优秀品质、团队配合、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等伴随一生的益处。
如今的学生都不爱到户外运动。主要的原因有:
一,现在电子数码时代,学生的自制能力差,沉迷电子产品。
二,有些学生比较爱美,户外运动紫外线强烈,怕会晒黑。
三,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基本上都有代步工具。学生锻炼的机会少了,刻意锻炼起来就怕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