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国志》里的赵云
陈寿评曰: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马超阻戎负勇,以覆其族,惜哉!能因穷致泰,不犹愈乎!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欤?
其中很多人以为“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欤?”对黄和赵评价不高。那现在我们一个个词来分析。
首先:“强挚壮猛”——这个大家大概都没有什么疑问,是强壮勇猛的意思,黄忠和赵云都是猛将,这个应该没什么异议了。
其次:“并作爪牙”——大概很多人以为这个是贬义词。那我们先来看看同意被称为爪牙的几个人:据《三国志.张辽传》记载:辽病笃,遂薨于江都。帝为流涕,谥曰刚侯。子虎嗣。六年,帝追念辽、典在合肥之功,诏曰:"合肥之役,辽、典以步卒八百,破贼十万,自古用兵,未之有也。使贼至今夺气,可谓国之爪牙矣。其分辽、典邑各百户,赐一子爵关内侯。"我想,曹操没理由是贬低张辽吧?
最后:“其灌、滕之徒欤?”——首先,我们要先知道灌、滕是谁。灌、滕:即汉朝开国名将灌婴、滕公夏侯婴。先说灌婴,据《史记》记载,他是刘邦手下的大将,后被封颍阴侯。他在刘邦入关以前,曾经攻阳武,破秦军于尸北,北绝河津,定南阳,入武关,战蓝田,屡立战功。而楚汉争霸之时,他更是分别在荧阳、鲁下、燕西、白马大破楚军;分别击破齐军于历下、临菑、千乘、嬴、博等地,而定齐地;后来更是在鲁北击楚将公杲,在鲁南击薛郡长,在淮北击项声、郯公,在陈下击项籍,均大破之。而项羽垓下之败,也是灌婴的部队最终包围并斩之。刘邦称帝后,灌婴先是击破燕王臧荼,又在代击破韩王信,受命指挥燕、赵、齐、梁、楚的所有车骑。刘邦死后,灌婴又和周勃一起诛灭吕氏,保住了刘氏的江山。最后取代周勃而被任命为丞相,并最终死于此任上。再说滕公,即夏侯婴。夏侯婴为汝阴侯,在《史记》中和灌婴同传,而位列灌婴之前。他在刘邦刚起兵时,就是重要将领,先是降胡陵,后攻济阳,下户牖,破李由,击章邯,攻南阳,战蓝田,夏侯婴都是统领刘邦的兵车部队猛烈进攻,并取得了胜利。后来又率领部队进攻项籍,一直追击到陈,终于彻底击败了项楚,被委以太仆的重要职务。然后以太仆的身份跟从刘邦在句注北和胡人的骑兵交战,取得了显赫的胜利。又以太仆的身份跟从刘邦在平城南和胡人的骑兵交战,屡次冲锋打破敌兵的列阵,功劳最多。后来又进攻反叛的陈豨、黥布部队,陷陈却敌,战果卓著封侯汝阴,食六千九百户。后来又废少帝,迎立代王为孝文皇帝。后来一直任太仆,直到病逝。
再查阅《史记》,汉初的功臣之中,排位基本为:萧何、张良、韩信、曹参、周勃、陈平——此六人均为单独列传——而后就是樊哙、郦商、夏侯婴、灌婴同传。就是说,夏侯婴和灌婴在武将之中,仅仅次于韩信之流,都是能够独挡一面的大将,武略自不必说,就说文韬,这两个人都官至丞相、太仆,参与国家废立之事,这样的地位、功劳、才能和见识,岂是典韦、许楮之流所能望其项背?怕是文远、子孝之属,还要稍逊三分吧。穷三国一世,能担当“灌、滕之徒”四字的,也是凤毛麟角。
而且赵云“劝刘备将成都田宅归还百姓”、“力谏刘备伐吴”,都是战略层面上的眼光,是具备政治智慧的人物。
再说,裴松之的注里的云别传也说明了他对陈寿此句的认可。所以光从陈寿的这句评语就可以看出:赵云是一个文武双全,而且是一个具有战略层面上眼光,具有政治智慧的人物,而不是一些人所说的只是个有勇无谋的武夫或者是一个武功低微的警卫队队长。
赵云的事迹之所以在三国志里的记录如此之少,其实是当时的史料所决定的。是因为当时魏、吴两国先已有史,如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此三史应为他依据的基本材料。而蜀国则没有现成史书,完全是由陈寿自采资料撰写。因此,在魏、蜀、吴三书中,蜀书最简略、也最语焉不详。蜀书的不完整性以及与史实的偏离度,应该是三书之中最大的。而陈寿所选取史料的原则是宁缺勿滥,所以陈寿在著《赵云传》时,虽然采用的史料非常有限,但他知道的赵云事迹其实是非常多的,但由于无法找到官方的资料来佐证,而他又非常严谨,因此只得弃而不用。但他在心里,对这些事迹却是认同的,他对赵云的才华、德行都是极为推崇的,而赵云的功绩之所以不显,是因为和李广一样:“无功缘数奇”,所以才在最后的评语中将其称为“灌、滕之徒”。
是一个百战百胜的将军,对刘备忠心耿耿。
赵云一生地位都是很低的,刘备进入四川,夺得益州后,几乎所有人都得到封赏,就赵云还是老样子:翎羽将军,且在他死后,就追谥了个亭侯,是比较低级的侯了,最高等级是县侯,亭侯只比列侯(最低等级的侯)高一级,更加可恨的是,赵云乃一代武将,死后竟然追谥了个顺平侯,这明显是个文官的名字嘛,所以,对赵云是一种极大的侮辱,陈迩东先生曾写过一篇《为赵子龙打抱不平》,提问者可去仔细看,在这里我就不多讲其他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