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马和小蛮的爱情
说实话,看完《推拿》心情一点都不好,虽然导演安排了一个带有亮色的喜剧结尾,我更愿意电影在”----再没有人看到小马和小蛮----”处结尾,但导演改编了小说,加了这样的表现,使得电影比小说更血淋淋的真实,让人反胃般的真实,让这部电影更显得绝望:一个洗头发的“小姐”和一个按摩的瞎子,怎么可能有光辉而明亮的结尾?。
也许这也是导演高明的地方吧,从小马被殴打“复明”开始,小马的残忍的微笑就让这部电影从真实中跳出来,娄烨标签式晃动晕眩剪辑琐碎的镜头,开始让本来真实的世界虚幻起来,让本来期待的美丽如肥皂泡泡般,一个讲述日常生活化的故事开始变得游离不集中起来,观众开始跟着导演的脚步,体会一个想象盲人中光的感觉,如雷达回波般,在心中凸显,车,人,别人的微笑,也是从那一刻起,小马开始变得真瞎了,物体在心中恢复盲人心目中的样子,小马看到了,他也是从那时候起,开始真正戴上了墨镜。
这么“真实”的电影,如何不打动挑剔的评委,获奖也是顺理成章。
电影最初开始的如白开水般的女声旁白,就着实让人惊讶,细想下来,才知道这是拍盲人的电影,电影从一个貌似健康的沙老板开始讲起,专业演员和业余演员都是本色表演,电影处处有导演发力表现的地方,但起沉快,一个个群像这边刚让人揪起心肠,那边就放下包袱,总有种意犹未尽感觉,这其实是导演功力把握的表现,最好的表现是“性”的处理,小孔的表演者张磊,一个真正盲人和专业演员混搭一点也不怯场不出界,几场性的表演都压得住场,让心不由心生赞叹,盲人也有七情六欲,盲人也要做爱。
毕飞宇先生的小说里就有大量性的表现,但文字的表述和电影中性的表现完全不同,比如说盲人对气味的敏感,导演就用洗头这样的环节处理,真是一个有心的导演,而南京湿漉漉的天气(滴答的雨声)和小道具(风铃,陀螺)是最好的声音的衬托。小马在众人面前拉着小孔的手不放,在正常世界是荒诞的,但在盲人的世界就是正常,这也是这部电影最让我感动的地方,他违背了电影处理的法则,但戏谑荒诞中透漏的是真实刺骨的感觉。
小孔的演员并不好看,也没有美感,“盲人讲美丽是可笑的。”对但盲人世界只有触觉知道感官,在这种感官刺激下,小孔,她体态丰腴,皮肤光滑,经常洗的湿漉漉的头发散发着好闻的味道,在任何盲人面前就是一个美女,她拍电影之前应该并未接受过任何专业训练,但因为她是盲人,对盲人的感觉是刺入人心的,她在表演做爱时的表现拿捏到位,“对,从此我们就是一个人。”对两个只靠感官去做爱的人来说,感受自然就是融入一体。
而饰演洗头房小妹的黄璐,也都坦言自己为了更好地塑造角色专门去“小粉店”里向“姐妹”们讨教,这也让我在中国的新现代电影中,看到了最真实的“她们”的表现,哪带着口音的调笑,每天洗的干净笔直的长发,职业的装扮穿着,敬业辛苦的生活,导演是深入实际认真观察的,先不说这个电影好不好,但这种认真就是导演最职业的表现。
故事发生在美丽的南京,但在电影中表现是潮湿,晦涩,阴郁的,因为导演表现的正是我们现在社会被漠视旁观冷落的弱势群体,表现残疾人的真实电影。娄烨的表现和春晚小品被消费搞笑的边缘群体不一样,他们有真实的苦恼,他们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数量,但被关注的角度却几乎是最低的(全世界可以掰着指头数)。举一个例子,看看刚结束的两会,数千个提案(多少雷人提案啊),有那个是关于残疾人的,而他们的数量是我们的几近二十分之一(八千多万)。
就问问,那个大城市的盲道是安全清洁没有被占用的。而在电影中被表现的盲人们,他们和正常人几乎一致的上车打车,工作爱情,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哪里见到?他们几乎只能窝在家里,我只知道,我几乎没看到一个没有正常人帮助的盲人能独立一个人搭上飞机,虽然飞机设计上有专供盲人撤离的路线指引,哎,这样话题,你就没法展开。
还是回到电影,不敢说导演没有站在道德的高处报以这些和我们一样的人(但还是不一样)以同情,也不敢说导演有刻意安排冲突象征故事讲述突显普世的关怀去打动评委观众,也不好说娄烨用自己熟稔的声画组合视听语言强烈表达自己的立场不满或者控诉,但导演能改编一部优秀的小说,基本没有背离现实说出为我们不熟悉的真实故事和他们的归宿(可怜),我就要为这个电影喝彩点赞,他比我们现在跟风拍摄以票房为唯一目的的电影高明太多。
这个世界上的“健全人”太多了,"聪明人“太多了,眼瞎本不该是一种致命的无能,但长着眼睛但对这个世界的无知与无惧才是真正疾病。
即使这样电影票房惨败,我依然要谢谢娄烨,谢谢电影《推拿》,让我们体会到真实,真实绝望的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