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在板块构造理论对解决大陆地质显示乏力而产生危机时,提出实施“大陆动力学研究计划”,目的就是着重解决大陆行为、作用、历史和演化,试图建立大陆演化新模式,以大陆板块构造学、板内构造学新领域概念来丰富地球动力学、大陆动力学的内涵。
20世纪90年代,美国实施了《1990—2020年大陆动力学计划》,取得阶段性成就,把大陆板块构造研究引入了一个新的途径。
中国实施了“攀登计划”和“跨世纪攻关项目”,获得了大量成果,发表一大批论著,编撰成《中国岩石圈动力学纲要》、《中国岩石圈动力学》等,深受国际称赞。
1996年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IGC)首次在北京召开,并以“大陆地质”为主题,充分显示出中国在这个领域内的雄厚实力和深远影响。中国地质学家肖序常院士在主题报告会上作了《青藏高原构造演化和隆起机制》的报告,提出了青藏高原是多块体、多期性、多层次、多因素的隆起模式,这已把区域性研究进入全球性研究阶段,由形象思维进入抽象思维的理论总结阶段。由于研究区早已成为世界瞩目的、国际性协作模式区,成为全球构造带,大陆构造地质及其动力学研究的独特地质条件的热点区——“世界屋脊”、“地球的第三极”。权威学者们预测,青藏高原将是揭示大陆地质及其动力学、地球动力学“金钥匙”,也将是验证板块构造理论的“试金石”。中国地球工作者,处于最优越的地理位置,在已取得的突破性进展的优势形势下,力争最终拿到这把“金钥匙”,为全球构造学理论的发展,为21世纪地球科学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除上述列举外,尚有诸如南极、北极科学考察国际合作项目等,而在综合性的国际合作项目中,20世纪70—80年代还实施了“国际地质对比活动”(IGCP),其计划项目已达170余论题,囊括了地球科学急待解决的前沿课题,参加这项计划的国家78~80个。1980年,中国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地质对比计划国家委员会”,参与几十项研究课题,取得丰硕成果,主持并召开过多项专题研讨会和技术交流会,受到国际同行的称赞。
20世纪50年代以来,大陆漂移学说的兴衰、复活、板块构造学说的创立,国际岩石圈计划、地球动力学计划的实施,确实有力地推动了地球科学的发展,特别是对人大地构造学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众所周知,板块构造学说,是在20世纪60年代建立在大洋洋底、海底考察与研究的基础上,虽然在60—70年代风靡一时,但从出现就遭到强烈地质疑和反对,像著名英国地球物理学家杰弗瑞斯,苏联著名大地构造学家别洛乌索夫等。80年代中,板块构造理论在解决大陆地质诸多问题时显示出乏力(局限性),一些解释也难以自圆其说,面临严峻挑战,才有“板块构造登陆”一说,从此板块构造理论就成为地质科学中争论的交点问题。
一段时间里,国际上对板块学说有多次的专题讨论:
1989年11月,曾在美国华盛顿召开过一次关于板块构造学说国际讨论会,据称有11个国家参加,会上多有学者提出质疑和否定。
2002年5月,在美国召开“全球构造新概念”国际讨论会,有的学者提出质疑海底扩张和大陆碰撞理论的科学性。
进入21世纪,大地构造学越发显示出多学科交叉、协同、综合发展的趋势。从地球动力学、大陆动力学,超板块构造(流变学与大陆造山作用),巨型地幔喷流柱,岩浆脉动理论等,进而推动地球科学朝向地球系统科学新方向。
从以上诸多评论中,深深认识到板块构造学说,从形成与发展历经20年过程中,始终没有像以往假说和理论那样“独树一尊”,建立起自己的“板块构造王国”,反而不断遭到质疑,促使其完善和创新,冲出原始板块理论的局限性使自身理论建设上赋存着强劲的生命力。大陆动力学、地球动力学建立起构造新学派,把板块构造地质学引向纵深发展,深化人类对地球奥秘的揭示和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为人类生存持续发展提供更丰富的资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