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芙蓉镇
芙蓉镇位于湖南省的西部,2000多年前,土家族的最高统治者--土司 王曾在这里居住、生活,因而芙蓉镇又别名王村。
走进小镇,当年建造的长约3 公里的青石板街延伸着,光滑的路面见证着小镇悠久的历史。街道两边,是依地 势而建的一幢幢木制吊脚楼。这些吊脚楼高二、三层,外表斑驳而古旧。它们用 几根木头柱子支撑者,像楼房的脚,踏在山石上或水中。 土家族姑娘文娟家拥有小镇上最古老的吊脚楼,她家的楼高三层。她介绍说 ,土家人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因而房子大都建在山腰或水上。由于地面不太平坦 ,同时也为了躲避山林中的野兽,土家人就发明了这种用木头架起的吊脚楼。
“一楼一般不住人,是放柴火的。第二层楼是吊脚楼,它是用木头撑起来的 。人们住在第二层上。这是我们土家族住在山林中的一种格局。”
文娟的父亲喜欢收藏土家族文物,她家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土家族物品,如 农业用具、吃饭的灶台、不同场合穿的衣服等。文娟说,现在她们全家并不住这 里,而是住在城里的楼房里。之所以保留着这座已记不清是哪个年代建造的房子 ,主要是想让来芙蓉镇参观的人了解一些土家族的历史。 现在,像文娟家这样有两处房子的土家人已越来越多。在石板街的尽头,一 些土家人已建起了一些新的吊脚楼或混凝土楼房,用于居住。但他们原来的家都 还保留着,用于游人参观,或做店铺,卖土家族传统的银饰、织锦、蜡染等手工 艺品。这些手工艺品大都是土家人自己做的。比如土家妇女喜欢佩戴的银饰,一 般的土家族男士都会加工。他们雕琢成的手链、耳坠、银碗、银筷等,有的粗犷 大方,有的精美细致,随便走进一家店铺,你都会有惊喜的发现。
不过,芙蓉镇手工艺品中最具特色的,当数与土家族历史一样久远的织锦了 。土家织锦又叫“西兰卡普”。在土家族习俗中,土家姑娘从十一、二岁起就开 始学习用彩色的丝线在织布机上织出带有各种各样精美图案的织锦。结婚的时候 ,她们必须用自己织出的织锦作嫁妆,来做新房的窗帘、门帘以及被面、床单等 。所以,在婚前的日子里,土家姑娘总是起早贪黑地精心制作她心爱的“西兰卡 普”。
现在,芙蓉镇上的土家姑娘出嫁时已有了丝绸、绵布、冰箱、彩电之类的陪 嫁,不需要再织“西兰卡普”了,但制作织锦的工艺却还留传在土家妇女中间。 这不,向红发老人就自己开了一家织锦作坊,招聘了10多名土家妇女,在农活 少的时候加工织锦。在他家新盖的吊脚楼里,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土家织锦。他介 绍说,织布的时候,深色的锦线是经线,各种色彩的粗丝、棉、毛绒线是纬线, 织布者用脚蹬,用手送梭镖,布就织出来了。向老汉介绍说:
“织锦是用土家织机织出来的。过去(用的)是丝线,现在是毛线。光(各 种)颜色的线就有108种。红的(有)10多种,(一些颜色)你讲都讲不出来; 白(色也)有十几种,有深白,有雪白,有淡白,各种各样。”
土家织锦不仅色彩艳丽,而且图案多样,有的描绘的是自然景物,如禽兽、 鲜花百草;有的是文字图案,如喜、福、寿等;还有一些图案反映了土家族传统 的舞蹈、祭祀活动等。成形的织锦看起来层次分明,古朴典雅。
其实,芙蓉镇上土家人的生活跟他们的织锦一样丰富多彩。晨曦初起时,仨 仨俩俩的土家人就已经开始一天辛勤的劳作了。村子边的酉水河上,打渔船来回 穿梭;街道两边的店铺外,店主一件件地摆上商品,开张生意。孩子们背着书包 ,说说笑笑地去上学。杨凤女士的米豆腐小吃店前,也热闹起来了。 米豆腐是土家人自制的一种特色食品。芙蓉镇上的米豆腐尤其好吃。而杨凤 女士的小吃店因被拍进一部以古镇为场景的电影而最为出名。不论是镇上的人, 还是到芙蓉镇观光的人,都乐意来杨家的米豆腐店当食客。不过,杨女士的米豆 腐制作起来也确实挺复杂的。
“(米豆腐是)用大米做的。工艺很多。(首先将)大米浸泡一天,再用机 器打(磨)出来,(然后放)在锅子里煮,(最后将其)放在一盆冷水里凝固, 就可以做出这种形状了。米豆腐是带汤吃的。(汤里主要有)葱花、豆瓣酱、酱 油、泡菜、骨头汤,另外还放着(其它)一些佐料。” 杨女士制作的米豆腐吃起来滑滑的,口感特好。她家的两个孩子都靠这米豆 腐的生意上了大学,如今在城市工作。杨女士说,虽然城里生活方便一些,但她 还是喜欢自己生长的这个小镇,喜欢做她的米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