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宫中格格地位高吗?

指皇帝的女儿
2025-02-25 21:10:41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要看指的是什么了,清朝皇太极继位后,皇帝的女儿就被称为公主了,而格格遂成为皇家贵族小姐婚前的统称。制中,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之女,未予封号者均称格格,若加封,秩分五等,即亲王女称和硕格格,封郡主;封郡王女为多罗格格,封县主;贝勒女为多罗格格,封郡君;贝子女为固山格格,封县君;镇国公、辅国公女为格格,封乡君。以上五等或为侧室所生,均依次降二等。
地位算起来不高也不低吧,还是得看得不得宠。
另外,清朝后妃中格格也是侍妾的一个称谓,例如,乾隆皇帝母亲钮祜禄氏在入雍王府之后就被封为格格,地位不高。

回答2:

不高,基本都是待嫁,做政治的牺牲品.这就是古代女人的命运....

回答3:

受宠的就高咯

回答4:

看情况

回答5:

格格,是满人早期对国君女、酋长女或一般未嫁之妇女的总称呼,并无定制。例如,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大女儿“东果格格”;次女“嫩哲格格”。
清太宗皇太极继位后,于崇德元年始仿明制,皇帝女儿开始称为“公主”,并规定皇后所生之女称“固伦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养女,称“和硕公主”。“格格”遂专指王公贵胄之女的专称。
清初,满洲的亲贵们有用“格格”称呼妾的习俗,在当时福晋和格格都是皇帝的嫔御,身份卑微。清东陵中孝东陵埋葬的顺治皇帝29位后妃中,就有17位名号为格格。直到康熙时期,后宫定制,用“格格”称呼后宫嫔妃的情况才消失。但是王府仍用此称谓,来称呼那些没名份的小妾。例如,乾隆帝生母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在雍亲王府邸时,名号既为格格。
近几年来清宫戏泛滥,有一些作品将皇帝之女称作“格格”这是不准确的。如今,通过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被世人所熟悉的“格格”,在历史中应该多指清代皇亲之女。当然,这些“格格”的身份等级也各不相同。
清顺治十七年,“格格”被分为五等,即:   
一、亲王之女,称为“和硕格格”,汉名为“郡主”;   
二、世子及郡王之女,称为“多罗格格”,汉名为“县主”;   
三、多罗贝勒之女,亦称为“多罗格格”,汉名为“郡君”;   
四、贝子之女,称为“固山格格”,汉名“县君”;   
五、镇国公、辅国公之女,称“格格”,汉名“乡君”;   
此外,“公”以下之女,俱称“宗女”。“格格”之称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初之际,才渐渐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