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约987~约1053)
中国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一字景庄。崇安(今属福建)人。景祐元年(1034)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也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风流倜傥,留连于秦楼楚馆。他是北宋初年第一位大量制作慢词的词人。对宋词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柳永的词绝大多数是长调(慢词),不少是自创。最长者如[戚氏]多至212字,[抛球乐]188字,且“变旧声作新声”,用了10多个过去不曾用过的宫调,几十个不曾用过的词牌,为填制慢词拓宽了道路。在艺术技巧上,柳词曲折委婉,长于铺叙,语言通俗易懂,清新流畅,用了很多浅近的俗语白话,被称为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柳词在题材内容上,较其前代作者,亦有拓展。除反映男女恋情,歌女舞伎的闲愁别恨外,还以平等的态度表现妇女情感、才艺和情趣,描摹城市繁华和山水风光,抒发身世遭遇和对功名利禄的慨叹,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此外,也有一些咏物、咏史之作。代表作有[雨霖铃]“寒蝉凄切”、[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望海潮]“东南形胜”等 。今存《乐章集》,有《宋六十名家词》本,《疆村丛书》本。
柳永是北宋的。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碱、泗州判官等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 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生平简介
柳永(987?—1055后)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人称“柳”,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徙居崇安(今福建)。祖父柳崇,以儒学名,父柳宜,曾仕南唐,为监察御史,入宋后授沂州费县令,官终工部侍郎。永少时流连于汴京,秦楼楚馆中恣情游宴。后曾西游成都、京兆,遍历荆湖、吴越。景祐元年(1034)登进士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馀杭令、定海晓峰盐场监官、泗州判官、太常博士,终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晚年流落不偶,卒于润州(今江苏镇江)。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宋史》无传,事迹散见笔记、方志。善为诗文,“皆不传于世,独以乐章脍灸人口”(《清波杂志》卷八)。所著《乐章集》凡一百五十馀曲。其词自成一派,世称“屯田蹊径”、“柳氏家法”。《避暑录话》卷三记西夏归朝官语:“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可见柳词影响之大。其词对后世词家及金元戏曲、明清小说有重大影响。
中国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一字景庄。崇安(今属福建)人。景祐元年(1034)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也称柳七、柳屯田.
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