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课程学习要想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必须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实际上,课堂上教师的问题预设只是为小部分同学设置的,而更多的同学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新课改理念是必须鼓励并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发现,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问题,感悟社会人生,达到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目地。高中学生在身心发展正处于关键期,如果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将会是遗恨终生。
问题意识的培养是解决课堂一讲到底的传统模式的根本方法,如何让学生具有问题意识呢?为学生创造环境,让学生树立信心,敢于发问。课堂上必须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和谐的学习气氛,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真诚的微笑,和蔼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学中还要及时表扬、鼓励学生的发问,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尤其是学困生(尤其是非重点高中学生)。要善于破除学生怕提问、怕他人嘲笑的心理,使学生敢于大胆地问。除了鼓励和表扬外,还要与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怕这怕那的原因,解除心中的千千结,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这样,学生就会信任你,也不会怕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怎样,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就会毫无顾虑地大胆地说出来。当学生提出了问题后,教师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要让他自己去探求,没有到特殊的时机不能说出结果来,这有利于学生的探索精神的培养。这样的情况下,运用孔子的教育手段——“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那就很高明。从这句话我们可以得到启示,那就是要求教师能够恰到好处地掌握住教育时机,即当学生想把问题弄明白又弄不明白,想表达又表达不出来的时候,老师才去启发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