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这个是一些类似于作业的性质的话,我会说:八股取士禁锢了学子的思想,让他们专门寻章摘句,死记硬背,对于时务却全然不知,使得官员的行政能力下降。并且因为科举制度的僵化,使得士人的视野变得更加狭小,将孔孟之道当成富贵的敲门砖,既损害了儒学本身的发展,也阻碍了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进步。
如果不是作业的话,我会说:八股取士是非常有道理的,相当于今天的行测加申论,集中检验一个人的记忆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应变能力,不是高智商的人根本做不出好的八股文。虽然其对于实际的政务操作的考察不是很有利,但是一般智商高的人学东西都快,士人在当官前没有工作经验是正常的,可以一边工作一边摸索么,重要的是学习的能力,而不是已有的经验。八股文讲究极其严格的对仗,所以玩文字需要如火纯清的水平才能写好,能写出色的八股文,写诗作词都不会是难事。而且八股文是用极其对仗的句子写议论文,所以这非常考验一个人的语言组织能力,没有长时间的浸淫,根本无法掌握技巧。另外八股文的题目一般是出自四书,而怎样破题才有新意又不失规整就考验一个人对于经义的理解深度。特别是乡试一下,一般都考破句,就是故意把句子断破考,这个也得益于中国古代没有标点。比如明明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就出一个“说乎有朋”作为题目,怎样把分别在上下两个句子的词语组合出意思并且自圆其说,用圣人的话做讲解,这需要很强的应变能力。另外,八股文取士最主要的原因是它客观,诗词策论的主观性都太重了,什么样的诗和策论是好的?一百个人有一百个想法。但是八股不一样,因为其严整,所以一旦什么对仗有错,或者圣人的话背错,或者破题不够新颖合理,或者起承转合的结构把握得不是很好,都可以判断这就不是一份好卷子。这样就大大降低考官的主观因素对于成绩的影响。虽然以文取士,不管怎么客观,还是避免不了主观的因素,但是这起码最大程度地让结果更加客观。我觉得八股文唯一的缺憾就是考察面的确太过于狭窄了,虽然没有看过唐宋文章,诗经楚辞,斑马史册的人一般是做不好文章的,因为文中的见识和气势都不会够。但是毕竟其最终依据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所以很多浅陋之人就不注重全面发展,所以学子得总体格局就会小一点。这虽然有利于稳定,但是会使得整个统治集团进取不足。
这是我回答一个人关于八股取士的问题的答案,我想也适合这个问题。你说今天公务员考试录取的是死读书的还是有才能的呢?我觉得八股考试录取的人中肯定有才华之士,也有死读书的人,和今天的比例差不多。其实我真心觉得死读书的人如果不聪明的话是不能考上的,因为那本质上是智力测验么。当然,聪明只是智商高,不代表为人处事的能力,也不代表他有远见,有魄力,适合当官。但是任何考试制度都不可能完美的么。所以对于古人的制度也不要太求全责备了。
按照现在的说法是没有才能。但是客观的说,反八股是从民国开始的,八股是我国封建的人才选拔制度的一部分,所以反封建必然要反八股,要反八股必须要造势,八股是个完全不好的东西。所以我觉得八股没现在历史上说的那么一无是处。明清那么大的国家,那么多的地方,都要读书人去管理,如果都没才能,搞屁啊。
而且八股要引据,实际和现在的考试不是一样啊,我们回答一些文科问题和学语文还能发表自己真实的观点啊。八股确实比较极端,极端的原因是因为统治者认为八股就是信仰,传统道德观念和治国理念的结合,只要会了这些就够了,读其他的书容易造成思想复杂不容易统治而且会做出违背社会道德事情。但是八股的前身科举制还是培养了很多人才的。
现在人觉得最有用的是读实用科学类的书,因为现在大家面临很多就业的问题,这样想很正常,觉得这个才是有意义的。实际上古代的时候大部分人种地,就业问题不是经常要考虑的问题,而做官,向来古人的思维是最优的是有德才兼备,其次是有德无才,最鄙视有才无德的人,所以八股在叫人做人和怎么遵从儒家道德方面还是比较有作用的,也正是符合古人的做官思维。
综上:现在的人容易受历史书的影响,不真正看这个反八股的背景。然后以今人的思维今天的环境去杜衡古人的做法。最后在自己没接触八股类的书籍就断下品论。所以这么多人觉得八股那么差。我敢说现在的公务员考试绝对比不上八股来的好,那个申论和各种政治类的废话,无语。
八股取士是明清时期选拨官吏的考试制度,考试内容只考自四书五经,四书五经的内容本来就少,而且隋唐采用科举制选拨官吏以来,从四书五经里出题也很多,就限制了出题质量,到后来无题可出,干脆截取四书五经里一句说甚至几个字出题,连出题者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就让考生论证,考生答题,有一个标准的模式就是“八股”,按八个模块答完就行,不允许考生在试卷中发表个人见解,引经据典就行。以致很多读书人大都变成书呆子,考中做官后大都成为皇帝忠实的奴仆。
很少有真才实学的,绝大多数都是读死书的。
读死书的多,清朝尤其多。有才能的也多,明朝尤其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