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反叛期2-3岁
这一阶段是孩子自我意识萌发的时期,也称为“执拗期”,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非常任性。他
们在行为上,常常会用“打人”来表达自己的反对态度;在语言上则开始说“不”,他们的口头禅往往是“我就不!”“我就要嘛!”或者是“妈妈讨厌”;在情绪
上,则会表现出很大的不稳定,但都是一时的、爆发性的,当你不满足他的愿望时,他就开始一哭二闹三吼叫,而一旦满足了,他就会马当露出笑脸来。这个阶段是
孩子从意识上最早开始的与父母的分离,以前一直以妈妈为中心的孩子,此时开始寻找“自己的心”,并开始走向独立了。
对于这一阶段的叛逆,父母不能限制,更好的办法是接纳并给孩子选择的机会。
面对3岁孩子的叛逆,家长可以使用做选择题的方法,如让孩子去睡觉,可以给出的选择题是“我们是现在上床,还是五分钟后上床?”让孩子不要乱扔玩具,可以
说:“你要把玩具放在柜子里还是放在桌子上?”有时候我们给出的选项都不是孩子想要的,但是他们喜欢自己做决定的感觉,所以能够接受。这样既能给孩子行为
良性的引导,还能给孩子建立积极的自我。
第二反叛期7-9岁
这一阶段又称为“准大人期”,因为他们自认为自己已经是一个小大人,不再是孩子了。表现为不愿意让父母拉手,喜欢被叫全名,凡事喜欢跟家长对着干。而另一方面,这个阶段的孩子也会出现“回归婴儿”的表现,比如非常依赖大人、不讲道理、爱哭、娇气等。
这一阶段的父母应该跟孩子进行更多的互动,在涉及到孩子自身的事情时多跟孩子商量,也可试着逐步将自主权交给孩子。
比如说孩子不喜欢爸妈总是处处管着自己,父母可以和孩子共同制定规则,这样一来,孩子从原先受父母之约束,变为受自己制定的规则约束。如果一直是父母在制
定规则或者实施规则,孩子的行为其实一直是受到“外在的控制”,是大人始终在为孩子的行为负责,给孩子更多的自主权,意味着孩子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起责任。
第三反叛期12-15岁
这一阶段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青春期,是从孩子向成人过渡的时期。这个阶段,一方面孩子第二性征的出现给他们的心理造成了
冲击,他们对自身的变化常常感到不知所措,从而产生了浮躁心态和对抗情绪;另一方面,个体自我意识和好奇心的增强,逆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更使得他
们常以批判、质疑的眼光来看待他人的劝说。如果这个时候再碰上父母权威式地管教,更会加剧孩子的逆反心理。
事实上,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往往存在着闭锁性和开放性之间的矛盾,他们盼望独立,又渴望父母的理解和支持,他们在表面上看起来“耀武扬威”,事实上内心还很脆弱,他们需要借助父母的力量来强大自己的内心。
因此,相对于从表面上压制叛逆的行为,更好的是,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尊重孩子的自尊心,相信孩子有能力顺利度过这个时期,将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平等对
待,支持孩子渴求独立的尝试。对父母来说,要与孩子保持亲密有间的亲子关系,走入孩子的内心,最先做的就是认真倾听。有时候听要比说重要得多,那些在父母
看来无足轻重的小事都能成为青春期孩子的烦恼,尤其是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扰,认真倾听孩子的这些烦恼,而非敷衍了事、轻易打断,更不要随意说教。
十几岁
12岁开始到20岁
7-9的时候,叛逆期就来了,这就是儿童叛逆期。这个时候的小朋友会特别的顽皮,精力比较旺盛,往往会表现的非常好动,话也特别多,也不同于以前的听话可爱,这个时候家长就必须要干预儿童的这种叛逆期行为了,但不是打骂孩子,如果这个时候靠打骂来改变孩子,就更容易激起孩子的叛逆心理,与父母的关系和距离也会越来越远,所以这个时期父母应该多以耐心引导为主,切记不要打骂,以教育和引导来建立自己的家庭权威才是最有用的教育方法。
12-15岁的时候是青春叛逆期,这个时候是称为青春期,青春期是人一生中最为关键的一段时期,这时候的孩子已经不是年少那样的懵懂,在青春期中,孩子已经慢慢的接触了许多社会现象和人情世故,也有自己的朋友圈和人际交往关系,自我意识基本已经觉醒,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意,并且有着非常强烈的行动力和反抗力,也特别容易与家长产生极大的分歧,这个时候表现出来的叛逆性心理是最强的,因此作为家长,这时候一定要善于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多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想问题,教育子女要以学习为主,除此以外,这个时候孩子已经开始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发育,体内荷尔蒙激素也在生长,所以父母要理解子女的一些行为特点,要有耐心的引导孩子,给孩子讲道理。
这个要看家境和朋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