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5月至6月间,考古人员触摸到第一个文字物证的时候,神秘大墓的主人浮出水面,他就是古曾国的国君——曾侯乙。这是一个保存完整的君王陵墓。埋藏丰富的君王墓为何能历经2400多年而不被盗墓贼所盗掘呢?
这个问题从开始发掘的时候就一直让考古学者提心吊胆,因为曾侯乙墓发掘初期,考古人员在墓的中室东北角发现一个盗洞,这个盗洞出现在墓主下葬后约300年左右的战国至秦汉这段时间。
盗洞的出现给考古工作者泼了一盆凉水,他们认为这个墓中的文物可能已被洗劫一空,而结果却令人意外,整个墓穴除了自然因素的损失外,所有物件都完好地陪伴在墓主人的身边。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既然知道这里埋有宝藏,却又不深入挖下去,难道是盗墓者良心发现了?肯定不是这个原因。那真实的原因是什么呢?
现代科技最终揭开了考古工作者十分困惑的问题。原来,曾侯乙墓墓区岩石和地下1至9米处都含有水,这些坑水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长期呈酸性,对于人的身体是致命的。
因此,考古者还原当时盗墓贼盗墓的场景:曾侯乙墓坑中积水很深,并且这些积水有很强的酸腐蚀性,而当盗墓贼凿开椁木后发现墓坑积水,只得悻悻离去。
2400多年前的曾侯乙恐怕也没有想到这种自然物质居然能让他躲过盗墓贼的劫掠,从而避免了自己被抛尸荒野的命运,更重要的是墓中宝藏免遭被盗的厄运。
奇妙乐器的迷宫
1978年5月23日午饭时分,曾侯乙墓发掘现场,当抽水机将墓穴里的积水终于排干,墓葬中室的景象立刻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65个青铜的编钟整齐地挂在木头的钟架上,仿佛刚刚被埋入地下。
2400多年来,它一直稳稳地站立在原地。这是世界考古史上绝无仅有的一幕,也是擂鼓墩古墓出土的最瑰丽的珍宝。编钟沿中室的西壁和南壁呈曲尺形立放,总长度超过10米。
如果说实物乐器可以使我们清晰地知道古代乐器的真实面貌,那么这些沉睡了2400多年的乐器能否发出声音?即使能发出声音,是否还是2400余年前的那个原音呢?
曾侯乙墓中“交响乐团”使用的整套编钟,经过音乐工作者的研究和试验性演奏,证明它虽在地下埋藏了2400多年,音乐性能不仅依然保存,而且仍然很好,音色优美,音域宽广。出土的编钟,真可谓我国古代音乐艺术的瑰宝,是华夏之邦优秀的民族音乐财富。
曾侯乙墓总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