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乡溶洞有哪些特色?

2025-03-29 03:00:10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九乡溶洞位于云南省宜良县城西北方向的九乡彝族回族乡境内,已发现的溶洞有90多个。九乡溶洞群堪称世界奇观,其巨大的洞室、洞穴系统是地下水溶解碳酸盐岩的结果,而洞穴中堆积的色彩斑斓的钙华堆积,则是碳酸钙沉淀堆积的结晶。

溶洞之乡的神秘历史

九乡周围分布有大面积的碳酸盐岩地层,这些地层的形成时期大约是在6亿年前的震旦纪。碳酸盐分布在九乡麦田河两旁,面积约为100平方千米。由于新生代(开始于距今6500万年)以来,云南高原随青藏高原的隆起而不断地被抬升,南盘江溯源侵蚀将滇东高原切割,形成了南盘江峡谷。

南盘江的一条支流切过九乡的地域。在强大的地上水流和地下水流联合作用之下,形成九乡奇异、雄浑、壮观的喀斯特洞穴群和九乡荫翠峡。在地壳间歇式的抬升运动中,九乡地貌演化成了多层喀斯特洞穴的演化过程,造就了它巨大、奇特的溶洞系统。

麦田河两岸不同海拔高度上发现有溶洞近百个,这些庞大神奇的溶岩地貌使九乡成为“溶洞之乡”,各种溶洞景观在这里都有代表。由于九乡地区碳酸盐岩的岩石性质,地质构造和水动力条件与其他洞穴系统有差别,致使九乡溶洞群景观特色突出,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巨大的震撼力。

多层次洞穴的鲜明特征

多层洞穴,自上而下可划分为4层,这种现象是地壳间歇式抬升、地下水位随之间歇式下降而形成的。每一次地壳抬升和地下水位下降就将造就一层溶洞。九乡溶洞的多层性在叠虹桥景区反应最为明显。九乡溶洞群4层溶洞构成了其完整、庞大的系统,展示出其演化的全过程。

第1层分布于海拔1900米左右、形态主要有溶蚀漏斗、竖井及规模较小的水平溶洞,洞内少有钟乳石等钙华沉淀。由于形成年代早,钙华已遭受再次溶蚀和风化,景观价值较低。

第2层分布于海拔1700至1800米。高出现代河床50余米,洞内无积水,但有少量淌水。有溶洞约30多个,形状复杂多样,有扁平状沿垂直节理发育的窄高峡谷形甬道和沿交叉裂隙发育而成的宽大深邃的复合大厅,以及由它们组成的交织溶洞。部分溶洞有石钟乳、石笋、石柱、穴珠、云盆等。

第3层高出现代河床10-30米,有溶洞30余个,形态以水平溶洞为主,亦有倾斜式或台阶式溶洞,常与下一层洞相通、钙华景观多样。

第4层分布大体与现代河床高呈一致或略高于河床。通常是在上层溶洞基础上继承发展而成,由于与二三层洞相通,从而形成高差达几十米的大瀑布,该层溶洞构成以暗河为主体,非藉舟难以进入,倒石芽、边槽、堆积砾石、边石盆群发育,反映了在强大动力条件下溶蚀的特点。

九乡溶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