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如同你说的,诸葛亮联吴抗魏的思想是一贯的。荆州丢了后,刘备要取的时候诸葛亮也是劝阻的。
这里为什么不取荆州,我们先来分析下,三国的大势:
当时的情况是魏最强,吴次之,蜀最弱。而诸葛亮奉行的联吴抗魏的策略,先不说这个策略对不对,但从刘备死后,诸葛亮主政一来,吴与蜀就是一种和平的姿态,而吴和蜀倒是分别和魏打了不少仗。从这里可以看出诸葛亮的战略还是基本正确的,对于吴来说,蜀国最弱,蜀国和魏国打,两败俱伤当然最好,如果蜀国小胜也没有关系,削弱魏国,吴国也乐意看到,除非蜀国大胜,可能灭掉魏国了,吴国才可能插手。而且这个插手也未必一定是攻击蜀国,他也可能攻击快要灭掉的魏国,和蜀国先瓜分了魏国再打。
从这里可以看出,按诸葛亮的打法,不胜不败,吴国是不会动的,因为灭了蜀国他也玩不过魏国。而如果蜀国小胜,吴国甚至可以配合发兵牵制下打打秋风,这个三国中也有,即使蜀国大胜,吴国也不一定会攻击蜀国,可以说按诸葛亮的方法吴国攻击蜀国的可能性是比较小的。而且还有一点,诸葛亮的打法,蜀国是从汉中出发在陕西一带和魏国交锋,这样的情况下战场不和吴国连接,吴国就算想背后对付蜀国,也只能顺长江而上,过三峡天险才能打到蜀国,先不说当时的条件三峡逆水还得靠拉纤大的战船进不来,而且蜀国也不可能一点防备都没有,毕竟当时的江州也就是逆江的而上的现在的重庆在当时的蜀国也是重镇,吴国就算想攻击蜀国也绝对不容易。
但如果取荆州,那么我们先看看荆州的局势。
首先自从关羽丢荆州之后,荆州就在吴国和魏国两国手中,而就算关羽的时候荆州也不是他完全掌控的,否则他也不会打襄阳水淹七军了。张辽威震逍遥津更是魏国在荆州地区对吴国的一场大胜。荆州是魏国和吴国势力都有的。
诸葛亮出去必定先打吴国,因为吴国的地盘是夺自关羽,正好挨着蜀国。那么打了和吴国自然翻脸了,而魏国也在旁边他可不会坐视,随时都能插手,这时一打,实际上等于把自己同时放在魏国和吴国的枪口下,以蜀国的实力绝对无法承受的。吴国打四川难,但用兵荆州容易,而魏国荆州更是其和吴国交战的前沿,自然有大将重兵,蜀国在这里插一脚,两者都可以打你。诸葛亮你要联吴,但魏国不需要,蜀和吴都是敌人,蜀国赢了,魏国可能偷袭蜀国也可能袭击吴国,蜀国不但很可能同时结下两个敌人,而且可能最后根吴国打生打死让魏国占了便宜。
实际上当初关羽不就是和魏国打生打死让吴国占了便宜吗,所以出兵荆州是不智的,而如果北伐,吴国要干预,那么除非诸葛亮到了荆州北部了,那说明诸葛亮已经控制了整个陕西,此时的蜀国国力已经大涨,三国形势已经改变,那时到底如何就要看当时的情况了。
这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腹背受敌啊亲
因为蜀汉在西南,荆州在它的东边,攻打荆州同时对抗吴魏,他要面临东、南、北三个方向的攻击,四通八达在己方便于调动的同时,也意味着敌人可以任意选择攻击的方向。
而先伐魏后图统一,就算东吴先翻脸,也只是东、北两个方向开打,且能借助四川易于防守的地理环境拖住吴。
蜀国立国之本在于“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蜀汉的首要国策就是出师表中的“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所以诸葛亮就在这句话的指引下,进行北伐 。不然的话,蜀汉的建立就没有根据了。
另外,魏强吴弱,诸葛亮必须要联合,吴国这是必然的。
若去荆州,必然要和吴国翻脸,而且荆州三面受敌,难以久守。况且蜀汉水军不精,难以和吴军较量,军备供给困难。
诸葛亮之所以北伐,有模仿汉高祖刘邦的意思,这也是为蜀汉正统地位寻求支持。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刘备东征夺荆州失败,蜀汉精锐尽丧于荆州夷陵。诸葛亮主政时期,蜀汉已没有把握再来一次东征。北伐有剑阁做天然屏障,南中安定,蜀汉北伐无内患之忧。
2、东吴夺得荆州以后,与曹魏沿长江中下游一线对峙,防守压力陡增。这时与东吴争夺荆州,无异于替东吴分担压力。
3、曹魏主力一直在东线。柿子挑软的捏。西线曹魏兵力单薄,防卫空虚。北伐比东征更有取胜把握。
4、东吴要倾全力在淮扬一线和曹魏争夺长江,无力西征。就算想暗算蜀汉也是有心无力。
联吴伐魏是三顾茅庐时就定下的战略。对蜀汉来说,要匡扶汉室,必先明确谁是主要敌人,谁是可以暂时联合的盟友。在北伐曹魏和收复荆州之间取舍,故收复荆州只能先放一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