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第五课<<卢沟桥烽火>>段落大意

2024-12-01 03:22:26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第一段(1):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卢沟桥的战略位置。

第二段(2-5):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6-8):写中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和声援。

第四段(9):中国人民抗战的序幕。

扩展资料

卢沟桥简介

卢沟桥(Lugou Bridge)亦作芦沟桥,在北京市西南约15千米处丰台区永定河上。因横跨卢沟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

卢沟桥全长266.5米,宽7.5米,最宽处可达9.3米。有桥墩十座,共11个桥孔,整个桥身都是石体结构,关键部位均有银锭铁榫连接,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此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宛平城的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史称“卢沟桥事变”(也称“七七事变”)。中国抗日军队在卢沟桥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

回答2:

第一段(1):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卢沟桥的战略位置。

第二段(2-5):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6-8):写中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和声援。

第四段(9):中国人民抗战的序幕。

北京西郊有一座桥名叫卢沟桥,它不仅因桥上的狮子多而闻名,还因为它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人。它清清楚楚的记载着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伟大战争。

它更是中国人民八年抗日的序幕。《卢沟桥烽火》一课就再现了那段令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怀的历史。 

扩展资料:

《卢沟桥烽火》句子赏析:

1、“至1937年上半年北平的东、北、西三面都被日军和伪军控制位于北平西南郊的卢沟桥便成了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

赏析: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越伸越长,此时的北平已经三面受敌形势越来越紧张。“咽喉要道”写出了卢沟桥极其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为下文描写中国军民舍生忘死、奋力守桥的英勇表现做好了铺垫。

2、“驻守在卢沟桥的中国官兵发现了敌情便大声喝问:“谁?口令!”一个日本军官气势汹汹地说他们有一个士兵失踪了要到宛平城内“搜查”。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

赏析:

偷袭未成他们又以士兵失踪为由要求进入中国驻军领地“搜查”可见这一切都在日军的侵略计划之中真可谓是“蓄谋已久”。日军恼羞成怒首先向中国军队开起火来。

3、“全国人民迅速行动起来。北平市民成群结队地前往部队慰劳长辛店的路工人夜以继日地帮助军队修筑工事。各地民众、海外华侨也纷纷来电声援并送来了大批慰问品。”

赏析:“成群结队”“夜以继日”“纷纷来电”写出了中国人民高涨的抗日热情。表明全国人民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竭尽全力保卫国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卢沟桥烽火

回答3:

中心思想:《卢沟桥烽火》本文主要叙述了发生在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着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大罪,讴歌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

《半截蜡烛》课文叙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三名德军巧妙周旋,化险为夷的故事,表现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勇敢机智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这篇课文继续了聂将军关心,照料战火中受伤的两个日本孤儿,并设法将她们送回日本驻地的经过,赞扬了聂将军的宽广胸襟和人道主义精神.

回答4: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九一八”事变后的中日军事形势以及卢沟桥所处的重要战略地位。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日军的侵华行动,遭到了中国军民的顽强抗击。
第三段(第6~8自然段):写中华军民团结一心和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第9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拉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

回答5: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第6-8自然段):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第9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
面抗战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