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说的也是,诸葛亮也没有工作经验,怎么就直接上岗了呢?哈哈,玩笑说说还行。
这些人,师出名门。要知道,古代的识字率是很低的。有才学的简直是凤毛麟角,基本上,也可以认为是鹤立鸡群(我们东北话叫:矬子里面挑大个!)他们的见识,可能不算高,但是相对,已经很厉害了。
另外,诸葛亮成功了么?没有!古代很多这样的,我们也不应该以成败论英雄!敬仰孔明,敬仰的是精神和品质,而绝非功绩!
个人见解
春秋战国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当是时也,三寸之舌,重于九鼎之宝……能读书的人在那时绝对是稀缺资源,不像现在的路上博士一大把。只要你多少算有点儿见识都会被重禄或重金盘下,不然就跑别家去了,没准还倒过来打你一耙导致你损失惨重。一般用人单位对这些人都很不敢怠慢,因为不敢怠慢,所以放权时都比较充分,可以将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至极致。
再者,能成就大业的人才一般也都不是一蹴而至高位,苏秦志不得事秦,张仪被馋废于魏,孙膑幽囚,诸葛抱庐——此皆为郁郁者数年,冷眼旁观为政者之得失,以其聪慧而一旦咸鱼翻身,世事岂有不可为乎?
因为那时候师从名门就代表了那个人本身的素质很高,有些人虽然没有特地实践但是可以从他人经验,自我演算,以及平时日常生活运用印证那些知识。当然也有那些纸上谈兵的。现在应届毕业生也不是一样没有经验,但是有文凭用人单位在不清楚能力的情况下,只能看文凭。文凭也是能力的一种体现。
也有例外啊,像纸上谈兵啊,失街亭啊,古代流行举荐制,被举荐者自然是当地的显贵,也只有他们能有机会读书,贫民哪有机会读书啊,现代社会也一样,放眼天下,各部门的中心不还是权贵当家,天下奇才,半出大家
诸葛亮一开始就是丞相? 张仪苏秦就是辩士,专业忽悠。至于孙膑庞涓,这两个本身比较聪明(貌似鬼谷子收徒弟有条件的),又有名师指教,再加上孙膑又得到了孙子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