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的。这一概念是班杜拉(1977)最早提出的,在80年代,自我效能感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也得到了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
关于期待,班杜拉区分为“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两种,结果期待是指人对自己的某一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强化)的推测。如果人预测到某一特定行为将会导致特定的结果(强化),那么这一行为就可能被激活和受到选择。例如,儿童感到上课注意听讲就会获得他所希望取得的好成绩,他就有可能认真听课。
效能期待是指人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进行那一活动。例如,学生不仅知道注意听讲可以带来理想的成绩,而且还感到自己有能力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时,才会认真听课,在这里,自我效能感是指一个人在进行某一活动前,对自己能否有效地做出某一行为的判断。换句话说,是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主观推测。
班杜拉不仅指出结果期待会对人的行为发生重要的影响,而且强调效能期待(即自我效能感)在调节人的行为上具有更重要的作用。班杜拉指出,以往学习理论的研究集中在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过程上,以往动机理论的研究停留在提供什么强化(诱因)才能促进行为上。但是,人在掌握了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也知道了行为将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之后,并不一定去从事某种活动或做出某种行为,因为这要受自我效能感的调节。能取得好成绩固然是每个学生的理想所在,但力不从心之感却会使人对学习望而生畏。所以,在有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和目标时,自我效能感就成了行为的决定因素。这也是班杜拉为什么把期待区分为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的原因。
所谓自我效能感(Self efficacy)是指个人肯定自己的一种信念,即“I can do”的信念。自我效能感具有领域特殊性,一个学业自我效能感强的人,人际关系自我效能感却可能很差。自我效能感是个人主观的对自己应对事情能力的评估。在目标明确时(如要通过一个考试),不同人的努力不同,甚至有些人未开始自己已经放弃了,其主要原因主要在于各人自我效能感的不同。若自感“I can do”,则会调动一切资源,做各种尝试和最大的努力,遇挫折而能坚持不懈;若自感不行,则可能连尝试着去做出一点努力都放弃了,遇到挫折/困难却正好被他来证明自己的不行。(转引自http://teacher.zjnu.cn/eduxin/bbs/Announce/Announce.asp?BoardID=555&ID=2263)
所以有效性期待就是自我效能感啊,效能期待和结果期待是平列的,可是效能期待和有效性期待不一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