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代到明代,安济桥屡见于文献。明代隆庆丁卯年(1567年)举人张居敬有《重修大石桥记》,记述大石桥(赵州桥)因火灾受损后重修的经过。赵州桥火灾的起因,是运输薪炭的船家,泊舟桥下,发生火灾,延烧到桥券隙缝,使腰铁剥落,石桥颓危。
从明世宗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动工,开始维修,到明神宗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冬竣工,使“胜地飞粱,依然如故”。
民间传说安济桥是鲁班一夜之间修建而成,这座桥为洨河两岸人民提供了便利,人们就用美好的传说来赞扬造桥者。
1933年冬,梁思成和莫宗江到河北省进行野外考察,当时一首提到应州塔和安济桥的童谣“沧州狮子应州塔,正定菩萨赵州桥”引起他的注意,当时他们刚刚完成对应州塔的考察,歌谣为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梁思成果然在河北省赵县重新发现了安济桥,随即对安济桥进行详细的考察,绘制《河北赵县赵州桥平、立、剖平面图》,并写成论文《赵县大石桥即安济桥》,发表在营造学社的《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4年第五卷第一期。
扩展资料:
1950年代,文物工作者在赵州桥下发掘出1000多块栏板,含隋、唐、宋、明、清等朝代的栏板,收藏在赵州桥的陈列室内。
2014年,“赵州桥馆藏栏板及构件抢救保护修复工程”启动,由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副研究员梁书台和他的团队修复隋二龙交颈栏板、清饕餮栏板、清龙凤栏板等栏板及构件30件,2017年完成。这是赵州桥完成的首次文物修复。
1996年国家文物局向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提交赵州桥申遗报告,提名理由为“赵州桥首创敞肩圆弧拱桥,在世界桥梁建筑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现已列入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候选名录第95号:赵州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州桥
赵州桥又名安济桥,建于隋大业(公元605-618)年间,是著名匠师李春建造。桥长64.40米,跨径37.02米,是当今世界上跨径最大、建造最早的单孔敞肩型石拱桥。因桥两端肩部各有二个小孔,不是实的,故称敞肩型,这是世界造桥史的一个创造(没有小拱的称为满肩或实肩型)。
赵州桥距今已1400年,经历了10次水灾,8次战乱和多次地震,特别是1966年邢台发生的7.6级地震,邢台距这里有40多公里,这里也有四点几级地震,赵州桥都没有被破坏,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先不管桥的内部结构,仅就它能够存在1300多年就说明了一切。1963年的水灾大水淹到桥拱的龙嘴处,据当地的老人说,站在桥上都能感觉桥身很大的晃动。据记载,赵州桥自建成至今共修缮8次。
在主拱券的上边两端又各加设了二个小拱,一是可节省材料,二是减少桥身自重(减少自重15%),而且能增加桥下河水的泄流量。
1979年5月,由中国科学院自然史组等四个单位组成联合调查组,对赵州桥的桥基进行了调查,自重为2800吨的赵州桥,而它的根基只是有五层石条砌成高1.55米的桥台,直接建在自然砂石上。
这么浅的桥基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梁思成先生1933年考察时还认为这只是防水流冲刷而用的金刚墙,而不是承纳桥券全部荷载的基础。他在报告中写道:
“为要实测券基,我们在北面券脚下发掘,但在现在河床下约70-80厘米,即发现承在券下平置的石壁。石共五层,共高1.58米,每层较上—层稍出台,下面并无坚实的基础,分明只是防水流冲刷而用的金刚墙,而非承纳桥券全部荷载的基础。因再下30-40厘米便即见水,所以除非大规模的发掘,实无法进达我们据学理推测的大座桥基的位置。”
1991年9月,赵州桥被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选定取为第十二个“国际土木工程里程碑”,
并在桥北端东侧建造了“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铜牌纪念碑。
为了保护赵州桥,上世纪末在赵州桥东100米处新建的桥梁,其结构还是沿袭赵州桥,只是主拱上的小拱数量增加到一边5个。
赵州桥坐落在河北省南部的洨河上,洨河流经赵县。建于隋代(公元581-618年)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和建造,距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桥。赵州桥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将安济桥选定为第12个“国际历史土木工程的里程碑”,并在桥北端东侧建造了“国际历史土木工程古迹”铜牌纪念碑。赵州桥, 又名安济桥(宋哲宗赐名,意为"安渡济民"),位于河北赵县洨河上,它是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巨大石拱桥。被誉为“华北四宝之一”。建于隋大业(公元605-618)年间。桥长64.40米,跨径37.02米,券高7.23米,是当今世界上跨径最大、建造最早的单孔敞肩型石拱桥。因桥两端肩部各有二个小孔,不是实的,故称敞肩型,这是世界造桥史的一个创造(没有小拱的称为满肩或实肩型)。桥上有很多的东西,类型众多,丰富多彩。
赵州桥建成已距今1400年,经历了10次水灾,8次战乱和多次地震,特别是1966年邢台发生的7.6级地震,邢台距这里有40多公里,这里也有四点几级地震,赵州桥都没有被破坏,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先不管桥的内部结构,仅就它能够存在1300多年就说明了一切。1963年的水灾大水淹到桥拱的龙嘴处,据当地的老人说,站在桥上都能感觉桥身很大的晃动。据记载,赵州桥自建成至今共修缮9次。
在主拱券的上边两端又各加设了二个小拱,一是可节省材料,二是减少桥身自重(减少自重15%),而且能增加桥下河水的泄流量。
赵州桥的传说,相传赵州桥是鲁班所造,这座大桥建成后,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倒骑着毛驴,带着柴荣,也兴冲冲地去赶热闹。他们来到桥头,正巧碰上鲁班,于是他们便问道:这座大桥是否经得起他俩走。鲁班心想:这座桥,骡马大车都能过,两个人算什么,于是就请他俩上桥。谁知,张果老带着装有太阳、月亮的褡裢,柴荣推着载有“五岳名山”的小车,所以他们上桥后,桥竟被压得摇晃起来。鲁班一见不好,急忙跳进水中,用手使劲撑住大桥东侧。因为鲁班使劲太大,大桥东拱圈下便留下了他的手印;桥上也因此留下了驴蹄印、车道沟、柴荣跌倒时留下的一个膝印和张果老斗笠掉在桥上时打出的圆坑。当然这只是人们编造的一个神话故事,以纪念古代的能工巧匠。
赵州桥的历史:赵州桥建于隋代(公元581-618年)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和建造,坐落在河北省赵县洨河上,距今已有约1400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桥。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赵州桥是重点文物,通车易造成损坏,所以不允许车辆通行。
赵州桥又叫安济桥,相传是隋朝石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距今已有1300多年了,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石拱桥,也是世界上建造最早的这种类型的石拱桥。赵州桥横跨在河北赵县城南的洨河上,建成于隋代开皇末年至大业初年(公元605年以前),全长50.82米,跨径37.02米,桥宽9米多,分为三股,中间走车,两边行人,是古代中国乃至全世界跨径最大的石拱桥。桥型稳重雄伟而又轻盈秀丽,是一座高度的科学性和完美的艺术性相结合的精品。这种桥在欧洲直到14世纪才出现,那就是法国泰克河上的赛雷桥。赛雷桥比赵州桥晚建造700多年,却早已毁坏了,而赵州桥1300多年以来,经受了地震、洪水、风雨和使用的考验,至今仍雄姿不减当年。
赵州桥的珍贵还在于设计上有许多独特的地方。这么长的石拱桥,下面却没有一个桥墩支撑,桥基位于河的两岸,整个桥身是一个单孔的大石拱,从下面看去,就像一道横跨在河面上的长虹。古代的洨河水势很大,每逢夏秋两季,几条河流的河水汇合在这里,形成波涛汹涌的洪流,如果桥洞太小,水流不畅,不仅容易造成上游洪水泛滥,并且可能把桥梁冲毁。跨径大的单孔桥,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不仅如此,在大石拱两端的肩头上,还各加了两个小石拱,首创了世界上敞肩拱的新式桥型。不但使桥型更加匀称、轻巧、美观,并且减少了洪水时桥身对洪水的阻碍面积,减少了大拱的负载。
赵州桥的外观装饰,也是精心杰作的艺术品。桥面的两边,都砌有石雕栏杆,栏杆上雕刻着古朴精美的图案。这些图案有的是两条飞龙缠绕,嘴里还吐着水花;有的是双龙前爪两两相抵,而龙头又回首远望;有的则刻着二龙戏珠。同样的动物,却是千姿百态,变化多端。
赵州桥是我国古代建筑工程中的杰出创造,是我国的宝贵遗产。解放以后,党和政府在1952年就开始对赵州桥进行了全面彻底的修复,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老的赵州桥经过修缮,又焕发了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