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出血的问题,前面几位老兄都介绍了,可以洗洗牙看看,应该有很大改善。 我只想说,如果想要宝宝了,最好在之前先处理好口腔问题,因为怀孕期间是不方便治牙的,尤其是怀孕前3个月和后3个月 下面是我摘的一段短文,你看看,或许对即将有宝宝的你有帮助 妊娠期由于孕妇饮食习惯的改变和激素分泌及代谢水平的变化,孕妇会比正常妇女更容易患龋齿和牙周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引起全身和局部的症状,给孕妇带来疼痛、感染、咀嚼困难等一系列问题而影响全身健康。妊娠期妇女的健康状态直接影响胚胎的形成和胎儿发育,同样,不良的口腔卫生和口腔疾病会直接影响胎儿的健康发育。如果孕妇的口腔疾病使咀嚼消化功能下降而影响到对各种营养的摄入,必然会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包括牙齿的形成与钙化。不适当的用药、吸烟、饮酒都可能引起胎儿染色体或基因突变而出现畸形,常见的唇腭裂就是颌面部畸形所致。孕妇是否具备口腔保健知识将直接关系出生后新生儿能否得到及日寸的口腔护理,这对儿童终身口腔健康有很大影响。导致龋齿发生的细菌主要是变形链球菌、远缘链球菌和乳酸杆菌及放线菌等,致病菌主要就是母亲传播给孩子的。国内外多项科研成果显示,刚出生的婴儿口腔中基本无菌;但也有研究发现,出生1~2天的新生儿口腔菌群中检出的唾液链球菌与母亲口腔中的唾液链球菌血型相同;出生第五天母亲口腔中的唾液链球菌成为N-生儿口腔中唾液链球菌的优势菌群,这一现象表明,新生儿口腔微生态系统对来源于母亲的菌株有偏爱。如果母亲口腔中致病菌群数量多,那新生儿口腔致病菌也会多,这就是致龋菌的母婴传播。致病菌在新生儿口腔中“安营扎寨” 越早,患龋齿的危险性就越高,因此,加强妊娠期口腔卫生,减少口腔中致病菌数量就可以降低致龋菌的母婴传播危险。孕妇容易多发的口腔疾病主要是龋齿和牙龈炎。妊娠本身并不会直接导致对龋齿的易感性,它主要与口腔卫生状况有关。妊娠期牙龈炎也不是所有孕妇都会发生,在口腔卫生状况良好,无局部不良刺激因素的情况下,妊娠期间口腔微环境受到生理影响的主要原因:一是妊娠期间激素水平发生变化,可改变机体组织反应,敏感度增高;二是受妊娠和妊娠性呕吐等影响,使唾液酸碱度(pH值)下降,可引起牙齿脱矿;三是妊娠期饮食习惯改变,喜欢吃甜酸的食物,也会有偏食的现象,加之日常生活不规律而放松口腔卫生,并使口腔治疗受限等。孕妇除易发龋齿和牙龈炎91-,还可能发生其他牙周问题,如牙周炎、牙齿松动、牙周脓肿等。研究发现,孕妇的牙周疾病越严重,发生早产和新生儿低体重的几率就越大;还有研究发现,患牙周病的孕妇发生早产和低出生体重的危险率是常人的7.5倍。一则国外调查报道认为,36% ~1O0%的孕妇患有牙龈炎,如不治疗o---5逐渐加重;而对孕孕妇口腔检查应包括在整个孕期监护的内容中,贯穿在整个围产期即孕前期、孕期和产后。一般选择次:孕前半年一次,孕期一次,产后2个月左右一次。如果计划怀孕,应先进行全身健康检查,以明确是否适合受孕,同时做一次必要的口腔全面检查,做一个口腔健康评估,这也是平安度过孕期的前提之一。妊娠中期~6个月),母体相对稳定,必要的口腔检查可以及时发现疾病,抓住时机予以治疗,但要避免×线照射。产后检查在-5=了解乳当满足身体对热能的需求,对各种营养物质的摄人量要尽可能合理,营养过乘U#O营养失调同样对孕妇和胎儿有害。怀孕后的3个月,胎儿每日约增加克左右的体重,此时孕妇要稍增加一些鸡蛋、瘦肉、猪肝以及蔬菜水果等。孕后4~7个月,胎j bd=长较快,平均每日增加约1 0克,此时各种营养物质要随之增加,以副食为主, 多供给蛋、奶、鱼、瘦肉、豆类及蔬菜水果等营养丰富的物质,还可以增加干酵母、鱼肝油和钙片等。怀孕后最后2个月,胎儿生长最快,其体重的一半是在这段时间增加的。为保证胎儿迅速生长的需要,这时要增加饮食品种,合理搭配,做到食物多样化。孕妇必须每天摄入足够量的蛋白质、钙和磷,否则胎儿会发育不良,患佝偻病的几率会大大增加,同时也会影响胎儿骨骼和牙齿的形成与钙化。第二,定期进行口腔检查。 以要定时喂奶,喂奶时间不宜过长,并给以少量温开zK,冲洗滞留口腔黏膜的饮食 母亲也可以用手指缠上消毒纱布,或用棉棒擦拭婴儿口腔,以保持清洁。婴j bud牙后更要注意乳牙卫生,一岁左右时可用乳胶指套为其刷牙。对孕妇进行口腔卫生宣传教育特别重要。妊娠期妇女普遍对卫生知识感兴趣,愿意主动接受健康信息指导,此时进行口腔卫生宣传教育是最好的时机。通过口腔保健指导,让她们了解口腔常见疾病的病因及基本知识,自觉实施口腔卫生措施,尤其要重点了解儿童乳牙的生长、发育、矿化及萌出,以及儿童口腔常见疾病的预防,以便今后从新生儿开始,施以正确的口腔保健护理
牙龈出血是口腔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一般分为局部性和全身性两种:最常见的局部原因是牙菌斑或牙结石堆积。此外,刷牙时用力过猛,牙龈受感染,以及喜欢剔牙,都很容易引起牙龈出血。 全身性疾病也是不可忽视的引起牙龈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如坏血病是由于缺乏抗坏血酸(也称维生素C)所致的全身性出血性疾病,而牙龈出血是该病的一个突出症状。患坏血病的病人口腔牙龈呈暗红色肿胀,肿胀的牙龈有时可遮盖牙冠。随着人民生活不断提高,在我国坏血病已十分罕见。 值得注意的是,各种血液系统的疾病也可出现牙龈出血的症状,如白血病、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盆血等,常表现为牙龈出血或拔牙后出血不止。 用一般的止血方法不易止住,应该引起高度警惕。癌症、糖尿病、甲状腺功能障碍、肝硬化、脾机能亢进、肾炎后期等,也可发生牙龈出血。 牙龈出血常伴有口臭,有碍工作社交活动,有的会带来精神负担。造成牙龈出血的病因很多。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可以预防牙龈炎、牙周炎的发生。 坚持早晚刷牙,饭后漱口,清除污物和食物残渣,可防止牙垢和牙结石的形成。定期到医院进行牙周洁治(洗牙)是最好的牙齿保健方法。 牙龈炎。这是由于长期不洗牙,牙垢在牙 龈和牙齿之间形成了牙结石,牙龈和牙齿之间甚至分离。刷牙会牙龈出血,咬苹果会出血,甚至用手按一下嘴唇也会出血。 这种情况出现以后光靠刷牙,用牙线或漱口药水是治不好的,必须去牙医那里洗牙。牙医会用铁勾或超声波针把牙结石和牙垢彻底刮干净,这样才能治好牙龈炎和牙龈出血。 以后每隔一段时间(一年左右)应该去给牙医洗一次牙。洗牙后养成用牙线和正确刷牙的习惯可以延长需要洗牙的时间。 全身出血性疾病。很多全身出血性疾病除了有牙龈出血之外,还有全身其他部位出血的情况,譬如鼻出血,皮下出血(皮肤出现瘀痕,青紫斑),血尿等。 如果出现牙龈出血同时有身体其他部位出血的情况,就得去看GP或血液病科医生做全身检查和验血了。全身出血性疾病常见的是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缺乏维生素C等。 总之,对于牙龈出血,要给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无论是被动性牙龈出血还是主动性牙龈出血,都应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治疗,千万不要等到牙龈出现肿痛,才不得不接受治疗。如果是牙齿局部菌斑,牙石刺激引起的出血,去除局部刺激物,进行牙齿彻底的洁治俗称"洗牙"或牙周刮治,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建议大家平时要注意口腔卫生,使用软毛牙刷刷牙并经常用淡盐水和药物含漱剂进行漱口,以减少菌斑的形成,达到减轻和治疗牙龈炎的目的 对患有全身性疾病而导致的牙龈出血,除进行局部止血治疗,做好口腔卫生外,还应去内科查明出血原因,确诊全身疾病,再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才能彻底治愈牙龈出血。
满意请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