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
1、齐威王下令后,进谏者由“门庭若市”到“时时而间进”,再到“无可进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这种变化说明,齐威王听劝邹忌关于奖励群臣吏民进谏等推行的改革取得了成效。
2、邹忌劝谏齐王的策略,高明在哪里?
词解,讽:讽谏,讽喻。不直指其事,而用委婉曲折的言语进谏。用说故事等方式说明事物的道理。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别人(采纳自己的意见)。
邹忌用妻、妾、客人夸自己美的事例,巧妙地讽喻齐王不要受人蒙蔽,委婉地劝谏齐威王广开言路,改革弊政,整顿吏治。从而收到很好的效果。
3、你认为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这篇文章的主题:本文以邹忌向妻、妾、客人问答“(自己与徐公)孰美”的小故事,引出自身的生活体悟。继而由小悟大,将生活小事与国家大事相联系。用自己的“蔽”,婉讽“王之蔽甚”,劝齐王广开言路纳谏除弊,改革齐国政治。表述了邹忌的从政谋略。
4、仔细阅读课文,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比喻、类比来说理的。
本文以生活小事比喻治国大事。以邹忌受蔽于妻、妾、客人的自身体验,类比齐王(国君)(不可)受蔽于众臣(而误治国大事),来劝说齐王纳谏除弊。
5、结合实际,谈谈本文的现实意义?
本文的现实意义:领导者要自知之明,广开言路,积极听取不同意见(尤其是批评意见),推进国家、地方、企业等各项改革,努力实现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淳于髡
1.解释括号内词语:
沉湎不(治):治,治理(政事)。
(朝)诸县令长:朝,诏令......来朝。
2.翻译句子:
数使诸侯,未尝屈辱。
--屡次出使诸侯之国,从未使国家受过屈辱。
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这只鸟不飞罢了,一飞就直冲云霄;不叫罢了,一叫就使人惊异。
3.将此文与《邹忌讽齐王纳谏》进行比较,淳于髡与邹忌在劝谏的方式上有什么异同?
《邹忌讽齐王纳谏》,方式采用的是,邹忌用自己生活中的小事比喻、类比治国大事。
而淳于髡采用的方式是,激励(激将法)。
相同处,都是讽谏。不直指其事,而用曲折的言语巧妙地进谏。设喻说理。
1、齐威王下令后,进谏者由“门庭若市”到“时时而间进”,再到“无可进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这种变化说明了齐王纳谏,齐国逐渐政治清明,需要改进的内容越来越少;
2、邹忌劝谏齐王的策略,高明在哪里?
高明在于现身说法,比较容易让齐王接受。
3、你认为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本文记叙了战国时齐国政治家邹忌讽谏齐威王纳谏的故事,说明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虚心纳谏才能是国家强盛。
4、仔细阅读课文,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比喻、类比来说理的。
先写比美的事情,以比美为后面的进谏除蔽作铺垫。比美这件生活小事同国家大事之间,在“受蔽”这一点上,有相似之处,可供类比。作者把两件事巧妙地联系起来,能收到很好的说服效果。
5、结合实际,谈谈本文的现实意义?
在与同学、父母、老师等的交往过程中,在向对方提出意见或建议时,如果能讲究说话方式,语言含蓄委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么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从而使对方愉快接受。
1.解释括号内词语:
沉湎不(治):治理国家
(朝)诸县令长:使朝见
2.翻译句子:
数使诸侯,未尝屈辱,多次出使各个诸侯国,不曾受到委屈和侮辱;
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种鸟不飞就算了,一旦飞起来就直冲天际;不叫也就算了,一旦开始鸣叫,就使人们震惊。
3.将此文与《邹忌讽齐王纳谏》进行比较,淳于髡与邹忌在劝谏的方式上有什么异同?
相同:都是用比较委婉的方式,用讽喻和类比的办法劝诫齐王;
不同:邹忌使用自己的遭遇来类比,让齐王明白;而淳于髡用设喻的方法,不点明,让齐王自己理解,所以更隐晦。
真累啊 ,能多给点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