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波克拉底把疾病看作是发展着的现象,医师所应医治的不仅是病而是病人,从而改变了当时医学中以巫术和宗教为根据的观念。他主张在治疗上注意病人的个性特征、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对患病的影响。希波克拉底重视卫生饮食疗法,但也不忽视药物治疗,尤其注意对症治疗和预防疾病的发生。他对骨骼、关节、肌肉等都很有研究。
为了抵制疾病是神赐予的谬说,希波克拉底努力探究人的肌体特征和疾病的成因。经过长期研究,他终于提出了体液(humours)学说。
希波克拉底认为,人的肌体是由血液(blood)、粘液(phlegm)、黄胆汁(yellow bile)和黑胆汁(black bile)这四种体液组成的。这四种体液在人体内的混和比例是不同的,从而使人具有不同的气质类型: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疾病正是由四种液体的不平衡引起的,而体液的失调又是外界因素影响的结果。他对人的气质的成因的解释虽然并不正确,但是提出的气质类型的划分以及它的名称,却一直沿用。
那么,有哪些外界因素会影响到体液失调呢?希波克拉底专门写了一本题为 《论风、水和地方》的医学著作,来论证自然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他指出医生进入一个城市的时候,首先要注意到这城市的方向、土壤、气候、风向、水源、水质、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等,因为这些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有一次,一个病人下腹部绞痛,小便不畅,来找希波克拉底治疗。希波克拉底诊断后,对病人家属说,病人出现这种症状,是由于饮用不洁的水的缘故。这种不洁的水在尿道中逐渐凝结起来,不断地增大变硬,引起剧烈的疼痛;同时堵塞尿道,导致小便不畅,因此要饮用清洁的水。希波克拉底所说的病,就是尿道结石。他对这种病成因的解释,与近代科学的解释非常相似。
公元前430年,雅典发生了可怕的瘟疫。许许多多的人突然发烧、呕吐、抽筋,身上长脓疮,不久又引起溃烂、腹泻。瘟疫蔓延得非常迅速,城里到处是尸体,连享有盛名的雅典将军伯里克利也被传染,不久死去。
当时,希波克拉底正在马其顿王国担任御医,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辞去御医职务,冒着生命危险,赶到雅典进行救护。到雅典后,他一面调查瘟疫的情况,探求致病的原因,一面治病,并寻找防疫的方法。不久他发现,城里家家户户均有染上瘟疫的病人,唯有铁匠家一个也未被传染。由此联想到,铁匠打铁,整天和火打交道,也许火可以防疫,便在全城各处点起火来。希波克拉底还写了一篇题为 《预后》的医学论文。他指出,医生不但要对症下药,而且要根据对病因的解释,预告疾病发展的趋势、可能产生的后果或康复的情况。“预后”这个医学上的概念,正是希波克拉底第一次提出来的,直到现在还在使用。
长期的医疗实践和理论研究,使希波克拉底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经验。他发现,人在40岁~60岁之间最容易发生中风;发生黄疸的时候,如果肝变硬,那么预后是不良的;人死亡前,指甲发黑,手脚发冷,嘴唇发青,耳冷且紧缩,眼睛模糊。其中对垂危病人面容的具体描述,被后人称为“希波克拉底面容”。
希波克拉底的遗传学观点:一、遗传有物质基础, 而且是以看不见的颗粒形式(“种子”)传递的。二、泛生论,即认为身体的每个部位都提供了遗传颗粒。遗传物质来自于整个肉体。三、后天获得性能够遗传。 这个观念虽然常常与18—19世纪的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联系在一起,其实是一个很古老的观念。在这些观念中,颗粒性遗传是正确的,而泛生论和后天获得性遗传则是错误的。后两者其实是不可分的,如果相信后天获得性能够遗传(从前的人或多或少都相信),那么只能用泛生论来解释。
他用勾股定理得到了弓形的面积,指出相似弓形的面积与其弦的平方成正比,促进了三大作图问题之一的“化圆为方”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