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

2025-02-24 18:09:15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氧化还原反应及其配平
1.复习重点:1、氧化还原反应概念。
     2、电子守恒原理的应用。
     3、根据化合价升降总数守恒配平化学反应方程式。
2.难点聚焦
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概念与规律:
一、 五对概念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有五对既相对立又相联系的概念。它们的名称和相互关系是:
  
二、 五条规律
1、表现性质规律
同种元素具有多种价态时,一般处于最高价态时只具有氧化性、处于最低价态时只具有还原性、处于中间可变价时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2、性质强弱规律

3、反应先后规律
在浓度相差不大的溶液中,同时含有几种还原剂时,若加入氧化剂,则它首先与溶液中最强的还原剂作用;同理,在浓度相差不大的溶液中,同时含有几种氧化剂时,若加入还原剂,则它首先与溶液中最强的氧化剂作用。例如,向含有FeBr2溶液中通入Cl2,首先被氧化的是Fe2+
4、价态归中规律
含不同价态同种元素的物质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该元素价态的变化一定遵循“高价+低价→中间价”的规律。
  5、电子守恒规律
在任何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电子(或共用电子对偏向)总数与还原剂失电子(或共用电子对偏离)总数一定相等。
三.物质氧化性或还原性强弱的比较:
(1)由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比较
<1>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随其单质还原性的增强而减弱

非金属阴离子的还原性随其单质的氧化性增强而减弱

(2)由反应条件的难易比较
不同的氧化剂与同一还原剂反应时,反应条件越易,其氧化剂的氧化性越强。如:

前者比后者容易发生反应,可判断氧化性: 。同理,不同的还原剂与同一氧化剂反应时,反应条件越易,其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
(3)根据被氧化或被还原的程度不同进行比较
当不同的氧化剂与同一还原剂反应时,还原剂被氧化的程度越大,氧化剂的氧化性就越强。如 ,根据铁被氧化程度的不同 ,可判断氧化性: 。同理,当不同

回答2:

以下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好,您可以采纳。现在高考配平的知识考得很简单,所以基本不会用到这些技巧。
一、配平原则

还原剂失电子总数=氧化剂的电子总数,即还原剂(元素)化合价升高的总价数=氧化剂(元素)化合价降低的总价数。

二、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一般方法与步骤

1、一般方法:从左向右配。

2、步骤:标变价、找变化、求总数、配系数。即

⑴ 标出变化元素化合价的始态和终态;

⑵ 始态、 终态变化的总价数 = 变化 × 系数

⑶ 将以上的系数,分别填在还原剂和氧化剂化学式的前面作为系数;

⑷ 用观察法配平其它元素;

⑸ 检查配平后的方程式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离子方程式还要看是否符合电荷守恒)

例1、 C + HNO3(浓)- NO2 + CO2 + H2O

分析:⑴标变价

C(0) + HN(+5)O3(浓)- N(+4)O2 + C(+4)O2 + H2O

⑵ 找变化

始态 终态 变化的总价数 = 变化 × 系数

⑶ 求总数

1 × 4 = 4

⑷ 配系数

C 的系数为 1 HNO3的系数为 4 ,用观察法将其它系数配平

后,经检查满足质量守恒定律。配平后的化学方程式为:

C + 4 HNO3(浓)= 4 NO2 + CO2 + 2 H2O

三、氧化还原反应配平的特殊技巧。

1、从右向左配平法

例2、Cu + HNO3(浓)- Cu(NO3)2 + NO2 + H2O

分析:由于HNO3在反应中有两个作用即酸性和氧化性,因此如按照一般的方法从左向右配的话比较麻烦,但如采用从右向左配平法的方法,这个问题显得很简单。

不同之处:配系数时只需将 中的系数先写在对应产物化学式之前,其它步骤相同。

始态 终态 变化的总价数 = 变化 × 系数

Cu + 4 HNO3(浓)= Cu(NO3)2 +2 NO2 + 2H2O

总结使用范围:此法最适用于某些物质(如硝酸、浓硫酸的反应)部分参加氧化还原反应的类型。

2、整体总价法(零价法)

适用范围:在氧化还原反应中,一种反应物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或几种不同物质中的元素化合价经变化后同存在于一种产物中。

技巧:把该物质当成一个“整体”来考虑。

例3、FeS2 + O2 — Fe2O3 + SO2

分析:在FeS2 中Fe的化合价由+2变到+3,S的化合价由-1变到+4,即同一种物质中有两种元素的化合价同时在改变,我们可以用整体总价法,把FeS2当成一个“整体”来考虑。

故 4FeS2 +11 O2 =2 Fe2O3 +8 SO2

3、歧化归一法

适用范围:同种元素之间的歧化反应或归一反应。

技巧:第三种价态元素之前的系数等于另两种元素价态的差值与该价态原子数目的比值。

例4、Cl2 + KOH — KCl + KClO + H2O

分析: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只发生在氯元素之间,属于歧化反应。

0 -1 +5

Cl2 + KOH — KCl + KClO3 + H2O

Cl2 的系数为6/2=3 KCl的系数为5 KClO3的系数为1

故 3Cl2 + 6KOH = 5KCl + KClO3 +3 H2O

4、判断未知物

顾名思义,在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中缺少反应物或生成物。

技巧:一般是把反应物和生成物中的所有原子进行比较,通过观察增加或减少了哪种元素:

①若增加的元素是除H、O以外的非金属,未知物一般是相应的酸;

②若增加的元素是金属,未知物一般是相应的碱;

③若反应前后经部分配平后发现两边氢、氧原子不平衡,则未知物是水。

例5、KMnO4 + KNO2 + — MnSO4 + K2SO4 + KNO3 + H2O

分析:经比较发现,生成物中增加了S元素,则未知物是H2SO4 ,其它步骤同上略。

2KMnO4 + 5KNO2 + 3 H2SO4 = 2MnSO4 + K2SO4 + 5KNO3 + 3H2O

5、单质后配法

适用范围:反应物或生成物中有单质参加或单质生成,如有机物的燃烧

都可用此法。

技巧:把游离态的那种元素放在最后来配。

例6、FeS2 + O2 — Fe2O3 + SO2

分析:反应物中有单质O2 ,我们可以把O元素放在最后来配。首先假定

Fe2O3的系数为1,则FeS2 的系数为2,那么SO2的系数为4,因此O2的系数为11/2,然后把每种物质前的系数都扩大2倍,即可配平。

4FeS2 +11 O2 =2 Fe2O3 +8 SO2

6、待定系数法

技巧:将各种物质的系数分别设为不同的未知数,然后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列方程求解最后配平。

7、加合法

技巧:把某个复杂的反应看成是某几个反应的叠加而成。

例7、Na2O2 + H2O — NaOH + O2

分析:我们可把这个反应看成是以下两个反应的叠加:

Na2O2 + 2H2O = 2NaOH + H2O2 ①

2H2O2 = 2H2O + O2 ②

把①× 2+ ② ,最后我们得到:2Na2O2 +2 H2O = 4NaOH + O2

总结:从以上示例我们发现,对于同一氧化还原反应,有时可采用不同的方法来配平,也有时用几种方法综合应用。总之,只要我们能掌握以上技巧,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会易如反掌。

回答3:

一标出有变的元素化合价;
二列出化合价升降变化
三找出化合价升降的最小公倍数,使化合价升高和降低的数目相等;
四定出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的系数;
五平:观察配平其它物质的系数;
六查:检查是否原子守恒、电荷守恒(通常通过检查氧元素的原子数),画上等号。
氢气还原氧化铜:H2 + CuO 加热 Cu + H2O
木炭还原氧化铜:C+ 2CuO 高温 2Cu + CO2↑
焦炭还原氧化铁:3C+ 2Fe2O3 高温 4Fe + 3CO2↑
焦炭还原四氧化三铁:2C+ Fe3O4 高温 3Fe + 2CO2↑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CO+ CuO 加热 Cu + CO2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3CO+ Fe2O3 高温 2Fe + 3CO2
一氧化碳还原四氧化三铁:4CO+ Fe3O4 高温 3Fe + 4C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