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节是以法律规定宣传保护树木,并动员群众参加以植树造林为活动内容的节日。按时间长短可分为植树日,植树周和植树月,总称为国际植树节。提倡通过这种活动,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热情。
中国的植树节由林学家凌道扬等创议设立,最初确定于4月5日清明节,孙中山先生逝世后改为3月12日。
起源在咱们中国古代,每到清明节,人们就有插柳植树的习俗。你知道么,历史上第一个在路边植树的,是一个叫做韦孝宽(公元508年-580年)的人。
他是西魏、北周时期的一位名将。《资治通鉴》里面就有记载,西魏废帝二年(公元552年),韦孝宽因为军功累累,被授予雍州刺史(相当于现在的一个省长)。古时候人们在官道上,每隔一里地就做一个土台。土台的作用就是标记,用来计算路程。而韦省长上任以后,发现土台缺点很多,尤其是不结实。每每遇到刮风下雨就容易崩塌,需要经常维修,增加了国家的开支。而老百姓也跟着受罪,因为每年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去维修土台。韦省长经过细心严密的调查之后,毅然下令,在他管辖境内的官道上,在每个设置土台的地方,种上一颗槐树,取代土台。这样以来,不仅标记、计算路程的作用保留了下来,还不用每年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维修,更能够为路过的人们提供乘凉、遮风挡雨的好地方。
民国时期,孙中山的南京政府成立不久,就成立了一个叫做“农林部”的部门。随后又在1914年颁布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森林法》。1915年7月,在孙中山的倡议下,北洋政府下令,规定了每年的清明节为植树节。
但是现在的植树节却是3月12号又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孙中山先生,于1925年3月12日逝世。孙中山先生去世后的第三年,也就是1928年,国民政府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三周年,举行了植树仪式。在以后的时间里,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就把3月12日,定位植树节。所以,植树节,就是孙中山先生去世的那天。
中国的植树节由凌道扬和韩安、裴义理等林学家于1915年倡议设立,最初将时间确定在每年清明节。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周年将植树节改为3月12日。
先生任临时大总统的中华民国南京政府成立不久,就在1912年5月设立了农林部,下设山林司,主管全国林业行政事务;1914年11月又颁布了我国近代史上第一部《森林法》 。
扩展资料
民国1929年2月9日农矿部又以部令公布《总理逝世纪念植树式各省植树暂行条例》16条。1981年12月13日,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
这是建国以来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对绿化祖国作出的第一个重大决议。决议指出,凡是条件具备的地方,年满11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除老弱病残者外,因地制宜,每人每年义务植树3棵至5棵,或者完成相应劳动量的育苗、管护和其他绿化任务。
决议号召全国各族人民“人人动手,每年植树,愚公移山,坚持不懈”。1984年 9月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七次会议通过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总则中规定:“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是公民应尽的义务”,从而把植树造林纳入了法律范畴。
1998年4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的决定》第一次修正。
2009年8月27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关于修改部分法律的决定》第二次修正。2019年12月2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修订,于2020年7月1日起施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植树节
我国植树节以政府通令和人大审议的形式 正式确立,植树节最早由凌道杨 、韩安等林学家于1915年建议实施,最早的植树节日期和清明节是同一天
是通过立法的形式确定的,而且也是在全国人民代表的投票确定的,是为了宣传保护树木
植树节通过立法的形式确定的,中国植树节定于每年的3月12日,是中国为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热情,促进国土绿化,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而定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