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青岛解放的故事

2025-02-25 01:29:05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青岛解放前夕的“黑市交易” 1949年春,物价飞涨,银行趁机滥印“法币”,金元券宛若废纸,没人敢要,那时“美金”、“大头钱”(银元)和“小元宝”(金砖),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例如,当时一袋美国“洋面”从年初三块大洋猛涨到七八块,自达五月以来,街里夜间常常惊闻枪声,国民党为破坏供电,在要道路口朝高压线射击,或拉着尖锐警笛的军车突停居民楼前,专抓青壮年去“充军”,搞得市民非常恐慌,纷纷抢购银元,囤口粮,夜晚早早紧闭大门,以防意外。 当时十二岁的我为减轻家庭负担,在上学闲暇总要帮着老舅卖豆腐脑,地点在天津路和大沽路口,来往人多生意也不错,尤其十字路口的空旷地带,是一年多来自发形成的金融黑市。常常是黑压压的一片人,人挤人,多是穿长袍大褂的,老、中、青都有,看得出来多是街里附近店铺的掌柜和投机商,偶有兑钱的平民百姓,交易者拿着几块银元(偶有“黄货”)在手里玩得叮当响,昭示“是真非假”,碰到兑换买主,就彼此心照不宣地打着暗语——在大褂下面掰着指头讲价,为防抢劫,他们相约到较为僻静的胡同进行交易,因此,附近的居民楼院处常常人满为患。有时会碰上黑社会的小股流氓,横冲直撞趁机哄抢,只好迅速逃跑,没人敢管。 黑市交易并非名正言顺,要时时提防警方突袭,有时不拉警笛的大卡军车突袭,从车上跳下数十黑色军警,冲进银市,见人就抓,塞满篷车鸣笛开走,拉到拘押地一阵搜身取保方能脱身。有相当一些中年交易“处子”,首次碰上“突袭”,一时慌了手脚 ,为图“清白”,赶紧找个墙角旮旯处,偷偷将小宝、银元等扔掉,以图风头过去再找回来,有时见到我这样的小孩,硬往怀里塞,结果十有八九让人抢走。事后,有经验的“坐地户”专去掀那几个古力盖子,说不定就能从下水道的臭泥里捞出一笔可观的“洋钱”。

采纳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