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1反应机理是分步进行的,反应物首先解离为碳正离子与带负电荷的离去基团,这个过程需要能量,是控制反应速率的一步,即慢的一步。当分子解离后,碳正离子马上与亲核试剂结合,速率极快,是快的一步。
所以碳正离子稳定性决定了Sn1反应的活性,反应活性A>C>D>B。
SN2反应中,亲核试剂带着一对孤对电子进攻具亲电性的缺电子中心原子,形成过渡态的同时,离去基团离去。
反应中不生成碳正离子,速率控制步骤是上述的协同步骤,反应速率与两种物质的浓度成正比,因此称为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无机化学中,常称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类型的反应机理为“交换机理”。
所以由进攻基团的大小,即位阻决定Sn2反应活性。
扩展资料:
Sn1即单分子亲核取代反应,是亲核取代反应的一类,其中S代表取代(Substitution),N代表亲核(Nucleophilic),1代表反应的决速步涉及一种分子。
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反应(SN2)是亲核取代反应的一类,其中S代表取代(Substitution),N代表亲核(Nucleophilic),2代表反应的决速步涉及两种分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Sn1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Sn2
在只考虑烷基的前提下,
1.A>B>C,主要考虑碳正离子的稳定性,因为利于SN1历程中最关键的一步就是碳正离子的生成;越是稳定的碳正离子,越容易生成,即次序为叔>仲>伯>甲基。详见《有机化学》(徐寿昌)——高等教育出版社,P190
2.A>D>C>B,主要从产物构型反转入手。在SN2历程中,亲核试剂是从离去基团的背面进攻碳原子的,烷基的机构如能对亲核试剂的接近起阻碍作用,反应速度就会相应减慢,卤原子所连的碳原子结构越简单,活性越大,次序为CH3X>伯卤烷>仲卤烷>叔卤烷
呼,终于打完了,又复习了一遍
影响SN1的因素主要是电子效应,因为它得形成碳正离子
影响SN2的因素主要是空间相应,因为他得形成一个碳连五个官能团的过渡态 ,反式共平面
这个是杂化轨道理论,还有就是基团的拉电子和推电子效应,有机化学书上有的需要背下来才能解题
1、A>B>C,主要考虑C+粒子的稳定性
2、A>D>C>B,主要考虑的是空间位阻,因为SN2的反应机理是离去基团和进攻基团处于反式共平面的过渡态,也就是说位阻越大,过渡态越难形成,反应活性越低
3、C>D>B>A,原因同题1,C+粒子的稳定性主要考虑两点,1)形成共轭体系,最稳定,如C,2)形成超共轭体系次之,如D和B;A最难形成C+粒子,这是由于Br本身和双键形成共轭体系,键能增大,难以断裂。
4、不论是SN1,还是SN2,反应机理都是C原子从空间的sp3杂化变为平面的SP2杂化,这就导致空间位阻变大,而题目中的叔丁基有三个甲基,变为平面结构后,位阻太大,反应难以进行;另外注意一点在进行SN1反应时,C+粒子会进行重排,因此相对来说,此反应物更倾向于发生SN1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