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期情感忽视”,你是受害者还是施害者?

2025-04-02 09:10:00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我是受害者。经历了童年情感忽视的成年人,他们的情感体验有盲点。他们不但无法很好的体会自己的内心状态,也很难准确的体会别人的感受。当他们自己做了父母之后,也自然比较难以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所以,他们的孩子也非常有可能与他们当年一样,在一个情感盲点里长大,遭受同样的情感忽视。

年幼的孩子,对父母的行为没有反抗和抵御的能力,但是他们有本能的生存策略。也就是说,孩子为了生存,会完全的接受父母对自己情绪的回应,从而作出相应的改变去迎合父母。一个孩子,如果经常体验到父母的上述行为反馈,便会逐渐的把自己的感受放下了并搁置一边,或者彻底隐藏了。

只有这样,这些感受便不会再被父母发现,自己就能变相的取悦他们了。可是这样一来,时间长了,连他们自己最终都不能很好的意识到自己的情绪状态了。结果,外在的我和内在的我就割裂了。

在这样家庭环境长大的人,时常无法感知到自己真实的情绪,对自己的内心感受也时常表示怀疑。他们的情绪自我一直被否定被压抑,没能通过父母的肯定和接纳而真实的被体验过。他们的情绪没有根基,无法着陆,似乎总在一种飘渺的状态。

他们的外表可能看似一个健全的人,但是内心深处却是彷徨、寂寞、空虚。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哪里有什么不对,但是又不知道具体少了什么哪里不对。

他们无法很好的知觉自己的感受,也不能很好的觉察和体会别人的情绪,因此他们很难和别人建立深刻的情感关系。总觉得有那么一堵墙横在自己和别人中间,因此内心时常没有归属感。他们总有种感觉,仿佛自己永远在别处,不知道这个世界哪里是属于自己的。

童年时期遭受过情感忽视的人,他们不能相信自己的内心感受,也就无法完全相信自己的决定。他们也因此经常对自己的决定十分纠结,常常发现自己做了不想做的事。对自己犯的过错,似乎又能很轻易的原谅自己。

临床心理学发现,遭受了童年情感忽视的人,他们似乎总是为别人着想,却很少为自己着想。他们或者因为意识不到自己的情感需求而无法表达,又或者体验到某种感受和需求却害怕表达出来。潜意识的声音一直在提醒他们:我的感受不重要,我的需求不重要。

他们或许习惯了对别人报以微笑,但是对自己似乎额外的苛刻。当面对自己的时候,他们经常对自己感到失望,总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

回答2:

关于“童年期情感忽视”,我是受害者。

我讲一讲自己的感受。当我感到伤心难过,没人关心一下:“宝贝,你怎么了?”那个时候我需要得到安慰,父母注意不到或者故意视而不见。没人问询问一下我:“你想要什么?”父母太忙,基本只管我吃饱穿暖,无暇顾及我的心理感受。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地都能意识到,我们童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对我们成年后的生活有着无法回避的影响。有些影响是正面的,比如父母和老师的奖励或者一次比赛的胜利。有些影响是负面的,比如被父母打骂、被老师当众羞辱。


上面说的父母的这些行为,没有一个能被看成是虐待性质的,没有一个涉及到让孩子吃不饱穿不暖的,也没有一个能被看成是临床心理学所定义的“创伤性事件”。但是,如果一个年幼的孩子,在他们最需要被认可被关爱的年纪,经历了足够多这样的有意无意的情感忽视,那么他们在日后将会体验到一系列与之相关的心理问题。


这些真实发生了的事情,我们很多时候都能回忆得起,事件的影响也可以被真切地感受到。可是还有那么一些“事情”,我们虽然记不得,但它们仍然可能对我们产生持久的消极影响。只不过这种影响的产生,并不是因为事情真的发生了,而是因为它们应该发生却没有发生。这就是童年期的情感忽视。

回答3:

我曾经是童年期情感忽视的受害者。

我有一个不太开心的童年。

刚开始读幼儿园时,因为年龄太小了,幼儿园不让小孩在放学后自己回家,而必须由父母来接回家。从开学第一天起我的噩梦就开始了,别的小朋友的父母都是下课半小时前就在校门口等着孩子,而我父母总是忘记去借我。一下课,每个小孩都兴高采烈收拾东西回家,我坐在板凳上晃腿,看着人越来越少,到最后只剩我一个人和食堂的大叔。然后我开始不耐烦,开始觉得委屈,到最后大哭起来。等到食堂大叔收拾好东西,看我可怜,会让我坐上他的单车,载我回家。我回到家,父母已经在准备午饭、晚饭了,一看到我,会诧异地说:“咦,忘记去接你了,你怎么回来的!”

委屈到极点的我沉默地回到房间,读小学的姐姐阴阳怪气地说:“我知道你还没回来,我本来可以顺利去接你的,可是你不听话,我不接你,还故意不提醒爸爸妈妈。。。。。。”现在想起来,她本无恶意,只是想气一气我,可那时的我却当真了。

到了第二学期,我强烈要求父母在幼儿园签字,同意我放学后独自回家。从那以后,我开始独自步行上学、放学。因为始终觉得自己不被重视,无关紧要,我放学后很少直接回家,总是在外面游荡,漫无目的乱走,就是不愿意回家,更不愿意听到那句:“你不回来我们都忘记你还没有回来了”。

这大概是一直以来我和家人关系都不太密切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始终觉得,他们才是一家人,我不是。

如果以后我有机会组成另一个家庭,有机会担任母亲的角色,我不会是童年期情感忽视的施害者。

回答4:

教育问题一直是自古以来人们讨论的话题,正反两面的都有,现在网络越来越发达,关于这块的讨论更是繁多,有时候一些突然的重点新闻,可能立刻在网络上引起一个轩然大波,然后各式各样的人参与进去,发表自己的观点,网络的传播是特别的迅速,今天这里说的“童年期情感忽视”也是一个热词,最早是Jonice Webb博士基于实际的研究和经验总结出来的,提倡大家不要忽视孩子童年的情感感受,其认为,如果在家庭中如果父母长时间不关注自己孩子的情感,不对其进行互动、认可、鼓励等,漠视的态度会让孩子朝着压抑自己、隐藏自己、孤立自己的方向发展,这些负能量情绪如果不断累积,可能会让孩子心理产生阴暗面,如果在某一外界条件刺激下,可能会爆发出来,造成不可挽回的不良后果。这个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也越来越多的人注意这方面的情况。

我比较庆幸自己的童年过的还算不错,自己的父母都是淳朴的农民,虽说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可是父母在做人、学习这两块的事情上对自己甚是严格,同时会关注自己的情绪,而不是漠不关心,印象深刻的事情有很多,比如小时候家里较穷,邻居家的家庭富有一些,小孩子经常会在一起玩耍,有时候邻居家的小孩有一些零食水果,经常他们会带过来,小孩对这些是没有太大的抵抗力,那时候自己的成绩比较好,而邻居家的小孩差一些,他们家庭经济较好,父母忙于各种生意经验,对他们没啥关注,所以他们经常逃课去玩,学业上就差了一截,那时候老师经常会布置家庭作业,邻居家的小孩就拿零食和我换作业,他们拿去抄,甚至有时候我直接帮忙他抄了,后面一次母亲看到自己有零食吃,她没有给我零花钱,就问这个零食那里来的,刚开始的时候自己骗了母亲,说是同学分给我的,后面母亲见了好多次,估计也意识到可能不对,不可能人家同学天天带零食分给大家,后面母亲在一次上学回来路上看到我和邻居小孩在进行“交易”,母亲当天晚上便将我叫过去训话,后面自己发现估计是瞒不住,就和母亲说了,母亲听了很是生气,对于很少打自己的母亲那天下了一次“狠手”,而且进行了长达一周的思想教育课,让自己认识到这样的行为是害人害己的,这个事情之后,我再也没有犯过这方面的错误,同时这件事情给自己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到现在回想还历历在目,那时候母亲对自己的关注很是细致,真是这个细致的呵护,让自己在成长的道路上没有走上歧路。同时母亲不仅带大了我们兄弟几个,还带了孙子辈,母亲在教育孩子的经验上可谓老资历,同时还是一如既往的认真、严格。

这些都对自己的产生很大的影响,现在自己大了,也有了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的宝宝,在孩子教育这块也带有母亲的烙印,让自己也很关注孩子的感情,经常会和孩子沟通,如果他们遇到一些问题,会从自己的视角出发,给与他们自己的看法,让他们参考。我们家庭的传统比较好,对“童年情感”这块比较在意,所以既不是受害者也不会成为施害者。

回答5:

我是受害者,童年因为爸妈长期在外打工,我一直被同龄的小朋友欺负,导致我现在还有阴影,一直不开朗,小时候要是爸妈在我身边,我现在也不是这个样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