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走”的鱼
泥盆纪的一大特点是鱼头部都披有重甲。现在带甲胄的鱼几乎绝迹,但在泥盆纪各种各样甲胄鱼生活在海底、河流和湖水中。它们大多数生活在水底。
总鳍鱼登陆
泥盆纪中、晚期,地球上陆地面积继续扩大,某些地区的气候进一步干旱,有些汪洋大海、巨川大河变成了河湖池沼,有的甚至干涸见底。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硬骨鱼中的一支——总鳍鱼,不得不抛弃原来的水生生活方式,登上陆地,开辟陆地生活新领域。
最早的两栖动物
泥盆纪留下了大量的鱼类化石,两栖动物化石却极为罕见。最著名的两种化石,即鱼石螈和复棘螈,都是在格陵兰泥盆纪地层中发现的。它们的身体长长的,像鱼,有四肢,尾巴却是类似鱼类的蹼尾。
总鳍鱼是怎样变成两栖动物的?
事实上,在干涸的或被腐烂的植物污染的河湖池沼中,那些一贯凭借鳃和鳍在水中呼吸,而且有鳔(肺)能在空气中呼吸:不仅有帮助游泳的胸鳍和腹鳍,而且这种鳍里的骨骼已有了陆生动物四肢的雏形。
两栖动物繁盛
距今约3.6亿年前,地球历史进入石炭纪,这时刚刚从总鳍鱼类分化出来的两栖动物空前繁荣起来,来龙去脉与此相适应的石松类、楔叶类、真蕨类等植物遍布各地,生长茂盛,因此,石炭一、二叠纪合起来被称为“两栖动物时代”。有一种生活在二叠纪的迷齿两栖动物,它的名字叫蚓螈,身体约有2米长,生活习性与现代鳄鱼有些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