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张作霖已是大元帅,见到退位的溥仪,为何依然选择下跪?

2025-04-29 07:54:59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要知道,张作霖能够从一介匪流蜕变成为“东北王”,倚靠的绝不仅仅只是谋略和胆量,除此之外,还有仁诚和道义。

(1)“东北王给末代皇帝”下跪的背景

第一阶段:直奉战争爆发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直系首领为吴佩孚,奉系首领为张作霖。双方之间引发战争的聚焦点主要就是抢夺北京政权(北京政权当时由直系所控制,张作霖为了争夺北京政权,于是便引发了第二次直奉战争)。众所周知,第二次直奉战争中,最终胜利的果实是由奉系集团所摘取,但张作霖的这次获胜,如若不是危急关头军阀冯玉祥的“挺身而出”,究竟花落谁家,恐怕还是难有一番定论的!

此次直奉战争爆发前期,直奉双方打的不可开交,但由于张学良、郭松龄部队的迟迟未援,导致奉系军队前方战线十分吃力,损失极度惨重。与此同时,冯玉祥等军阀早已对吴佩孚所不满,于是便暗自密谋临时倒戈。北门口一战,直奉双方均损失惨重。冯玉祥却在双方打的十分胶着之时,于北京推翻了“曹锟政权”,将北京政权紧攥在手。

最终,吴佩孚部在张作霖部和冯玉祥部的联合夹击之下灰飞烟灭。直系军队主力全军覆没,只剩下可不到两千人,吴佩孚也仓皇逃窜。冯玉祥控制北京之后,张作霖违背了“奉军不入关”的承诺,随即由山海关挥师进入北京,将北京政权强行夺之。

第二阶段:冯玉祥驱逐溥仪

冯玉祥驱逐曹锟之后便控制住了北京,在此期间之内,冯玉祥第一时间便将紫禁城严密封锁,第一举动就是下令强行驱逐溥仪,将溥仪等人赶出紫禁城。

1924年,溥仪无奈被赶出紫禁城之后,于是便逃亡到了天津的外国租界居住。溥仪在天津居住的这个阶段,张作霖不远万里、千里迢迢地奔赴到此,下跪的故事就从此说起。

(2)张作霖为何下跪于溥仪

其一:溥仪曾有惠于张作霖

正如我开头所提到的,张作霖能够做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转变,考得不仅仅是谋略和胆识,还有情分和道义。那么有人会问了,张作霖和溥仪还有道义情分可讲?

公元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辛亥革命随即席卷全国,革命党人的运动开始以燎原之势熊熊燃烧起来。时任奉天巡访营前路统领的张作霖此时响应了朝廷的命令,开始血腥镇压革命党人,终因镇压有功,被溥仪任命为关外练兵大臣。也就是这素昧谋面的一次封官进爵,让张作霖对溥仪有了深刻印象。先不管溥仪对张作霖人生道路上的改变影响大与不大,但张作霖却因此深刻铭记了溥仪一辈子。因故,张作霖对于“下跪喊皇上”一事完全做得出来!

其二:唯恐天下哗变

想当初,袁世凯大总统可是同隆裕太后签订了《优待清室条约》的。溥仪宣布退位、封建社会宣告结束的前提是:中国民国(北洋政府)必须要优待皇室,保留清室在紫禁城居住生活的基本权利。袁世凯当初同隆裕太后签订这一协议一方面是为了让清帝全身而退、迎接共和;另一方面就是为了间接地“麻痹和统治”国人。因为封建社会对于中国的影响太过深刻了,如果不保留且优待清室的话,那么恐怕国人一时之间会难以接受,更深层次来讲,这一举措也能为新上台的民国政府营造一个良好的形象。

可是冯玉祥却全然没有顾及整个北洋政府的脸面,公然违背了当初袁世凯同清廷签订的优待协议。如此一来,岂不是变相地“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嘛!从这一层面入手,张作霖当时已经控制住了北京政权,他这一跪当然在很大程度上也有为了挽回北洋政府脸面的因素。

回答2:

张作霖,生于东北,长于东北,发达于东北,素有“东北王”之称。张作霖第一次见到溥仪,他跪下来给溥仪磕头。这件事,我们也要从当时的情况出发。张作霖和溥仪的国家是这样的,在1924年,当第二次直隶奉天战争和丰喜胜利,张作霖从幕后控制北方政府。1926年,张作霖打败冯玉祥,迫使段祺瑞下台,完全控制北洋政权。次年,一九二七年,张作霖出任陆海军大元帅,行使总统职务,成为北洋军阀政府的最后一位统治者。

在掌权后,张作霖和溥仪有一个共同点,都是最后一个。溥仪1912年退位后,一直住在紫禁城。然而在1924年,冯玉祥和其他人在北京发动政变,将溥仪赶出紫禁城。第二年,一九二五年,溥仪在日本人的协助下,逃到天津定居在日本租界。张作霖和溥仪相遇的时候,溥仪已经逃到了天津,军队已经打到了上海,并且占领了它,在它的鼎盛时期。当时天津也在风军的控制之下。张作霖对自己非常满意,他派了一个访客到溥仪那里,当时溥仪正在天津,希望能见到溥仪。张作霖的第一次邀请遭到满清忠臣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皇帝在北洋将军的家中会见人民是不合时宜的。

溥仪没有出现。然而,张作霖并没有放弃,第二天晚上,他又发出了邀请。溥仪记得张作霖是北洋军中唯一一个对清朝最有感情的人。溥仪也有恢复清朝的幻想,为了赢得张作霖的支持,他在张作霖的星关草园与张作霖见面,没有告诉任何人。溥仪和张作霖第一次见面是在1925年,在天津张作霖的兴宽草园。此时,张作霖虽然控制了北洋政府,但还没有被提升为大元帅,更不用说总统职位了。


溥仪到了曹园,遇见了张作霖,张作霖正向他走来,他开始犹豫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迎接她?溥仪还没来得及决定,就看见张作霖毫不犹豫地走到他面前,躺在地上,向溥仪叩头,问道: “陛下,您好吗? ”溥仪吃了一惊,急忙上前扶起张作霖,“你好,将军,”他们对张作霖说,然后他们走进客厅进行了一次“友好和谐”的谈话。为什么实际控制了北洋政府的张作霖第一次见到溥仪时就向他磕头?一点都不复杂。首先,张作霖确实对清朝有感情。青少年时期,张作霖出身贫寒,做过很多事,有时甚至挨饿。后来,献身于所谓的义军清军,只做功臣,娶了媳妇。


后来,张作霖在岳父的帮助下,成立了一支地方保安队,被清朝盛京将军曾其整编,成为沈阳巡逻大队前路的指挥官,开始在“东北王道”上一步一步前进。张作霖在驻防期间,奉东三省总督之命,在蒙古追剿桃突虎的叛乱分子,功绩卓著。清政府授予张作霖徽章、晋升和官职。溥仪,清朝宣统皇帝,也送给张作霖一件金丝九龙袍。这是张作霖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事。张作霖在清朝当了十几年的官,至少清政府和溥仪对他很好。其次,张作霖试图接近溥仪。


在张作霖第一次见到溥仪之前,他们之间有很多来来往往,而张作霖总是在那里帮助溥仪。可以说这两个人已经联系很久了。但是张作霖第一次问溥仪,没有成功。张作霖肯定得到了回报,并明白了原因。此外,尽管张作霖当时控制着北洋政府,但他还不是一位大元帅,更不是一位公开的朝鲜总统。因此,张作霖的公众身份只是北洋政府高级将领的一员,向溥仪叩头,当时地位并不是很低。毕竟,许多北洋军阀都对溥仪卑躬屈膝。张作霖,为了挽救溥仪的面子,缓解尴尬的局面,亲近,这才

回答3:

晚年张作霖已是大元帅,见到退位的溥仪,为何依然选择下跪?

回答4:

将近2000年的封建帝制早已经深入人心,人们一时间改不过来,另外给溥仪下跪,可以给你太高身份, 往脸上贴金的行为。

回答5:

因为以前是他的臣子。张作霖是清朝的臣子,虽然清朝灭亡了,但张作霖的忠心还是在的,所以才下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