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海:
安德海1844年在直隶南皮出生他在八九岁时净身,进宫后在咸丰帝身边为御前太监。由于安德海聪明伶俐,很快就得到了咸丰帝和叶赫那拉杏贞的好感。
咸丰死后安德海立下大功成为慈禧心腹。同治八年,他奉慈禧之命,到江南采办服饰,走到山东地方,被巡抚丁宝桢擒获处决。
李莲英:
李莲英1848年11月12日出生原名李进喜,咸丰五年净身为太监,次年入宫。同治六年,受封二总管。慈禧太后赐名连英,俗作莲英。
清王朝慈禧时期的总管太监,陪伴慈禧太后近五十三年,是清末最有权势的宦官,亦是第一个叫慈禧太后为老佛爷的人, 宣统元年61岁时,为慈禧守孝百日后隐退。宣统三年去世,享年63岁。
崔玉贵:
崔玉贵1860出生,原名崔治世,清朝慈禧太后后期的二总管太监。先在庆王府当太监,后来宫内成立戏班子,崔的武功非常好。
被举荐进宫在升平署戏班演戏,讨慈禧太后喜欢,从此得以发迹,崔玉贵12岁在家乡阉净身进京。光绪年间升任二总管,授三品衔,亮蓝顶戴,1908年慈禧光绪死后,崔玉贵出宫,给立马关帝庙捐680亩地。
就跟服侍他的徒弟住在庙里,以种稻为生,1926年因疽发背病死在立马关帝庙太监大院,葬在北京西郊金山宝藏寺墓地。
扩展资料: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慈禧死后,李莲英办理完慈禧的丧事,便悄然消失了,对于他的下落至今仍然是一个谜。
有人说他在慈禧太后死后,便向隆裕太后请求告老,回到慈禧生前赐给他的南花园过起了低调的生活。他没有大兴土木,也没有过于招摇。
只是悄悄的过继了几个侄子为自己的儿子,自己则整天像个花匠似的侍弄花草。直到三年后得痢疾而死。
其间,甚至没有人知道他就是曾经在慈禧太后面前呼风唤雨的大太监李莲英。也有人说,李莲英是被隆裕太后处死的,他死后隆裕太后还把他的巨额财产充了公。
不过,朝廷杀李莲英应该是一个轰动一时的大事,不会没有文字的记载。还有人说李莲英一生大量受贿于朝廷内外官员,在慈禧面前呼风唤雨得罪了不少的人。
再加上手中的巨额财产也实在是为众多的贪财之徒侧目以待,想夺为己有。于是,李莲英在离开皇宫后不久就被人给暗杀了。
甚至还有人说,李莲英是在山东和河北交界处被大盗给劫杀得,李莲英被大盗一刀就结果了。他的两个侍从急着逃走,便只捡了个头回来。现在葬在李莲英墓里的只有一个头颅,没有尸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安德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莲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崔玉贵
安德海比李莲英只大几岁,但死得很早,同治年间就死了。因为仗着慈禧的宠爱,嚣张跋扈,得罪了不少人。一年出宫办事时,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扣住,并接受慈安太后和同治帝的密旨,就地处决了安德海。至于李莲英,是安德海死后才崛起的,擅长给慈禧梳头,为人谨慎机灵,对慈禧很忠心,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都是宫里的太监大总管,慈禧心腹。安德海的死对李莲英启发很大,虽然也贪财敛财,但他有两幅面孔,比较克制地处理和皇帝,外臣,后宫的关系,留余地。所以李莲英没走安德海的老路,不仅在慈禧面前长盛不衰,也没有被人暗整,而是善终。这与他的业务能力,情商高有直接关系。崔玉贵比李莲英小一轮,一直担任二总管,这人属于粗鲁强壮型,慈禧要的就是这种看门的恶狗。关于珍妃之死的具体情形,书上记不详细,各种说法难辨。但是是崔玉贵扔下井的,这几乎可以肯定,因为崔玉贵本人也承认。虽然是慈禧的指令,但他作为慈禧心腹,帮着求情的话,慈禧也未必一句不听。可见此人冷酷毒辣
安德海(1837-1869),直隶(今河北省)青县人。童年入宫,充内廷太监,清末宦官。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自宫入宦,人称“小安子”。同治初,因受慈禧太后宠幸,渐干国政。同治八年,1869年,秋,奉慈禧太后命往南方采办宫中用物。乘楼船缘大运河南下,张扬跋扈,招权纳贿。被山东巡抚丁宝桢以“宦竖私出,非制。且大臣未闻有命,必诈无疑”拘捕上奏,随即诛于济南(一说恭亲王密嘱咐丁宝祯乘机诛之)。 安德海,10岁入宫当太监,由于办事灵巧,颇有眼色,深得主子欢心,称他“小安子”。1861年,他遇到了一个机会,就一步登天。是年,咸丰帝临终密诏,由其独子载淳继位,肃顺等八臣摄政,并密令:如那拉氏弄权,可除之。安德海把遗诏密报那拉氏。咸丰死后,他充当那拉氏和恭亲王的密使,奔走于热河和北京间,使辛酉政变一举成功。“小安子”劳苦功高,慈禧太后破格提拔他为总管大太监。
李连英[1848--1911],出生在直隶河间府,今河北大城县臧屯乡李贾村人。根据其墓志铭记载,他生于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9岁入宫。清宫档案也证明,他的确是在咸丰七年(1857年)由郑亲王端华府送进皇宫当太监的,但年龄是13岁。
关于李连英身世,民间传说具体而生动,说他原是河间府一带的无赖,因私贩硝磺入狱,出狱后改行修皮鞋,被称为“皮硝李”。后来他来到北京,由于掌握了一套梳理新发型的技术,又托同乡太监沈兰玉介绍,进宫当了慈禧太后的梳头太监,并由此受到慈禧宠爱。
然而,民间传说与墓志铭和清宫档案中记录的李少年入宫的实际情况相差甚远,显然是编造出来的。但这种说法流传很广,甚至后来朝中大臣弹劾李连英时,还在奏章里把李连英叫作“小篦李”(“篦子”是过去妇女梳头的一种用具)。
李连英入宫后名叫李进喜,进宫14年后才由慈禧起名连英。他先后在奏事处和东路景仁宫当差,直到同治三年(1864年)16岁时,才调到长春宫慈禧跟前。
此时太监安德海正得慈禧宠爱,红得发紫。两人虽同时进宫,地位却差得很远。后来安得海因过分张狂,终于以“违背祖制,擅离京师”的罪名,在同治八年(1869年)被山东巡抚丁宝桢砍头。
李连英是个十分聪明乖巧的人,他从中明白了应该如何摆正主子和奴才之间的关系。李连英不仅学会了揣摩主子的脾气和爱好,千方百计地讨主子欢喜,还能时时处处谨慎小心。墓志铭中说他“事上以敬,事下以宽,如是有年,未尝稍懈。”也就是对主子恭敬,对下属宽厚,多少年来不敢松懈。这也算是李连英
成功的秘诀吧。
清朝慈禧太后后期的二总管太监。
崔玉贵(1860-1925),原名崔治世,字建堂,在家乳名占群,直隶河间县崔张吉村人(今河北大城县境内)。崔玉贵与李莲英是同乡,据说崔的堂嫂是李的叔伯姑母,按辈分崔是李的表叔。李莲英生于1848年,所以崔玉贵也可能生于1848年之前。
崔玉贵12岁在家乡阉净身进京。先在庆王府当太监,后来宫内成立戏班子,崔的武功非常好,被举荐进宫在升平署戏班演戏,讨慈禧太后喜欢,从此得以发迹。光绪年间升任二总管,授三品衔,亮蓝顶戴。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侵京师,慈禧带领光绪皇帝逃亡前,命崔玉贵把珍妃塞进井中溺死(井口很小,需强塞才可将人投下),随后崔玉贵跟慈禧逃往西安。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先派崔玉贵回京查看情况,见留京的嫔妃宫女等果然安然无恙。慈禧太后和光绪帝于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一月)回到北京。
慈禧为安抚光绪帝,派人把珍妃的尸体打捞上来,重新装殓,厚葬,并把罪责推在崔玉贵身上。按理这是死罪,但只是削去崔玉贵二总管的职务,送回庆王府。不久,崔玉贵又回到皇宫,在慈禧太后身边伺候。1908年慈禧光绪死后,崔玉贵出宫,给立马关帝庙捐680亩地,就跟服侍他的徒弟住在庙里,以种稻为生,1926年(民国15年)因疽发背病死在立马关帝庙太监大院,葬在北京西郊金山宝藏寺墓地。
太监咯,前俩都是靠服侍慈禧而为人所知的,但死亡都蛮惨的,崔和李是亲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