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的口器可以分为:咀嚼式—用于取食固体食物;吸收式—将液体食物吸入消化道。此类口器包括多种类型;嚼吸式—咀嚼和吸收兼备。
1、咀嚼式口器 Chewing mouthparts
这是口器中较原始的类型,其他口器均由此演化而来。它由以下5个部分组成:
(1)上唇 Labrum Mandibles
(2)上颚Mandibles
(3)下颚 Maxillae
(4)下唇Labium:
(5)舌Hypopharynx :
前颏 Prementum:相当于茎节。
侧唇舌 Paraglossa:为一两侧宽大的叶状构造,相当于外颚叶。
中唇舌 Glossa:中央极小的叶状构造,相当于内颚叶。唇舌在很多昆虫中发生特化,如蜜蜂等。
下唇须 Labialpalpus:一般为3节。很多昆虫的下唇须非常发达,如在蛾类,其是很重要的分类器官。
下唇的作用是托挡食物,下唇须是一个感觉器官。
幼虫口器:
农业上的害虫,多数是以幼虫造成为害。幼虫口器类似于咀嚼式口器,其上唇与上颚仍然保留原始状态,作用也相同。其下颚、下唇与舌共同组成一个复合体,两侧为下颚,它的下颚须发达;中央为下唇与舌。复合体已很难区分出各是哪一部分了,但下颚须和下唇须明显可见,端部具一吐丝器。叶蜂类的口器与上颚相同,但仅具吐丝器开口,而无突出的吐丝器。
2、刺吸式口器Piercing-sucking mouthparts
刺吸式口器是咀嚼式口器的特化。其上唇。下颚特化为口针(Stylets);下唇延长特化为一保护性、支持性的喙(Rostrum);真正的口形成具有抽吸机构的食窦(Cibarium )。
刺吸式口器的唇基发达,并再分为前部的前唇基和后部的后唇基(其常被误认为是口针)。唇基两侧外方是相当于颊的下颚叶。在唇基与下颚叶之间是一条形的舌侧叶,它是由舌扩展而来。上唇是覆盖在喙基部的一个三角形小片。在蝽中很长,象口针一样。上颚特化成一对较粗,且端部具有倒齿,用于刺入组织中的口针。上颚口针包在下颚口针外面。下颚除内颚叶外均已退化消失。内颚叶特化为一对口针。两下颚口针合并形成两条细管,粗的为食物管,细的为唾液管。两口针嵌合紧密,极难将其分开。下唇由前颏形成三节的喙,用于包藏和支持口针,其他部分均以退化消失。舌与口的头前壁等共同组成一个抽吸机构。
刺吸植物的过程:首先由两上颚口针交替插入,并由端部的倒刺固定。下颚口针随之插入。插入后,由下颚口针的唾液管注入唾液。食物由食物管吸入。大多数刺吸式口器的昆虫是由食窦唧筒和咽喉唧筒构成一抽吸机构,而微小的昆虫,如蚜虫、蚧类等则主要靠植物体中的压力和毛细管作用。
蓟马口器:
其喙短,由上唇和下唇组成,下唇须可见。上颚口针中,右上颚退化或消失,仅留下左侧的口针。在取食中,用左侧的口针刮破植物的表皮,待汁液流出后吸取。下颚特化不完全,内颚叶为口针,外颚叶仍为叶状,具下颚须,其他与刺吸式相同,这种口器叫作锉吸式口器( Rasping-sucking mouthparts)。
蚜狮的口器(捕吸式口器 Grasping-sucking mouthparts):
每一侧的上颚与下颚的外颚叶,两者紧密嵌合,中央具中空的槽。当取食时,由此向猎物体内注入消化液,然后将在体外消化的体液吸入消化道中,这是一种肠外消化过程。因此,当人被咬后,被咬处红肿,既为消化液的作用。下颚除外颚叶外,尚保留轴、茎节,位于基部。下唇除须外均消失。
蚊子的口器:
其下唇仍然组成喙,但口针共6根,分别为:上唇,上、下颚(下颚具下颚须)和舌组成。雄性的蚊子,其舌与上颚口针或下颚口针退化,故而不能吸血。
蚤类的口针:
有3根口针,一根是由内唇演化而来,一对是由下颚中的内颚叶演化而来。当取食时,三者合并构成食道,在下颚后部有一小管为唾液管。下颚中的外颚叶呈三角形薄片,盖在两侧。下唇退化,但须发达。两须内侧具凹槽,起喙的作用。
虱口器:由3根口针组成,分别为下唇、舌以及由口前内壁唾液管基部延长特化而来。上下颚均已退化消失。上唇呈鼻状,内侧具齿,用以固定口器,起到喙的作用。
刺吸式口器对植物造成的危害主要为3个方面:1)直接为害;2)唾液中含有毒素,对植物造成伤害;3)传播病毒。
3、虹吸式口器Siphoning mouthparts
在蛾蝶类中,上唇很小,为一很窄的横片;上颚消失;下颚的外颚叶发达,每一外颚叶由许许多多骨化环紧凑而成,环节之间膜质,能够伸缩,形成一条长长的象钟表发条状的喙管,用于从花中吮吸花蜜和果汁。下颚须短小;下唇仅须十分发达,它既是感觉器官,又是保护器官。
4、舐吸式口器 Sponging mouthparts:
存在于很多蝇类成虫中。口器外观可见一大“喙”,它由三部分组成:基部最大,基本上呈膜质,叫基喙;中部筒状,后壁骨化叫喙或中喙;端部分成二瓣叫端喙,又叫唇瓣。基喙是头壳的一部分;中喙为下唇的前颏;唇瓣为中侧唇舌。
上唇呈一长片,其内壁凹陷构成一食物道,而舌呈刀片状,紧贴在上唇下,闭合呈食物道,唾液道在舌中。中喙后壁骨化叫唇鞘,起支撑作用,前壁凹陷,构成唇槽,上唇与舌构成的食物道位于唇槽上唇。
唇瓣呈椭圆形瓣,可自由活动,向后可贴在唇鞘上,向下可展开成一盘状。两瓣之间有一口,叫前口,与食物道相连,唾液也由此分泌,唇瓣的腹面即端面具许多环沟,这些环沟有点象气管,故而又叫拟气管(Pseudotracheae)。每一片唇瓣上的环沟通到一个纵沟上 ,由纵沟通向前口,取食时。食物由外界经环沟流向纵沟,流向前口。抽吸机构为食窦部分形成的食窦唧筒。
3、刮舐式口器 Cutting sponging mouthparts
该口器见于牛虻中。其上唇、舌与下唇同蝇类,构成一舐吸机构;但上颚宽大呈片状,末端尖,可横向活动;下颚的外颚叶形成口针,下颚须两节,其余退化。当取食时,由上下颚口针刮刺破皮肤,再舐吸。
4、嚼吸式口器 Chewing-lapping mouthparts
该口器见于蜜蜂总科,其既可咀嚼固体食物,又可吮吸液体食物,如蜜蜂既咀嚼花粉,又吸取花蜜;切叶蜂既切叶,又吸花蜜。该口器的特点为。上唇和上颚保留咀嚼式,用于咀嚼花粉或筑巢;下颚的外颚叶发达呈刀片状,内颚叶消失;下颚须十分短小,轴节和茎节依然存在。下唇变化最大,其中唇舌发达、细长,端部膨大,呈瓣状,叫中舌瓣,其腹面凹陷呈一纵槽。侧唇舌短小,位于中唇舌基部;下唇须发达,前颏发达。当取食时,由下唇须贴在中唇舌腹面的纵槽上,形成唾液道;由下颚的外颚叶贴在中唇舌的两侧与背面,构成食物道。嚼吸式口器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它组成的口针食物道,不像刺吸式口器那样紧密,当使用时,合并构成;当不用时,二者分开,分别弯折在头下,如此,上颚才可以进行咀嚼活动。
5、刮吸式口器 Scaratching mouthparts
仅见于双翅目中的芒角亚目的无头、无足式幼虫,即蛆。其口器完全退化,行使口器作用的是一个由头前壁特化来的口针钩。以此来刮破食物,然后吸取汁液和固体碎屑。
虹吸式口器(利于吸食花蜜):蝴蝶
刺吸式口器:蚊子
舐吸式口器:苍蝇
咀嚼式口器:蝗虫
主要有刺吸式,咀嚼式,